日前,全國“質量紡織”交流大會在山東青島召開。會議表彰了2015年紡織行業質量優勝企業:共有14家企業獲得了“第四屆全國紡織行業質量獎”,9家企業獲得“第四屆全國紡織行業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先進企業獎”,12名個人獲得“2015年全國紡織行業質量杰出人物獎”;15家單位獲得“2015年全國紡織行業加工貿易單耗標準工作先進單位獎”、18人獲得“2015年全國紡織行業加工貿易單耗標準工作先進工作者獎”。
今年是紡織行業開展質量管理小組活動的第36個年頭,是全國紡織行業質量獎評審活動的第4個年頭,對于紡織行業的質量工作,中紡聯副會長高勇評價說:“經過多年的不斷堅持與不懈努力,全國紡織行業質量管理小組活動和質量獎評審活動不斷開拓創新,組織機構、獎項設置更加完整、合理,評審程序及評審過程更加科學、規范,管理監督更加嚴格、有效,覆蓋地區、行業、領域更加廣泛。”
質量工作逐年進步
資料顯示,2015年紡織行業質量管理小組工作依然覆蓋全行業。雖然紡織行業整體狀況不佳,但是參與企業數量依然保持相對穩定。共有45家企業參評,上報成果83個,發表成果近61個,以上數據與上年基本持平。
2015年參評企業投入的經費同比大幅度增加,根據申報資料匯總,每個小組的經費投入達到36.23萬元,比2014年增加5.35萬元,增幅為17.32%。投入資金的大幅度增加,充分說明企業領導的重視程度在提升。
2015年堅持活動的質量管理小組個數、取得成果的小組個數、小組活動創造可計算的經濟價值等指標比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堅持活動小組個數為3351個,同比增加116個,增幅為3.58%。取得成果的小組個數為3158個,同比增加165個,增幅為5.51%。平均小組活動創造可計算的經濟價值約為472萬元,同比上年增加21萬元,增幅為4.65%。總計創造可計算經濟價值為3.21億元。
從更長的時期看,“十二五”期間各項主要指標均超過“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參評企業數量達到252家(次),比“十一五”期間增加19家(次),增幅為8.15%。“十二五”期間參評成果數為488個,比“十一五”期間增加47個,增幅為10.65%。發表個數為341個,比“十一五”期間增加38個,增幅為12.54%。取得成果的小組個數為12645個,比“十一五”期間增加1378個,增幅為12.23%。按申報成果統計,累計創造可計算經濟價值為15.19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加1.22億元,增幅為8.03%。(由于取得的成果個數遠大于申報個數,因此實際創造可計算經濟價值數額遠超過15.19億元。)“十二五”期間聯合會獎勵資金投入累計為8.75萬元,比“十一五”期間增加3.75萬元,增幅為42.85%。
2012年開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開始設立全國紡織行業質量獎和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先進企業獎。4年間,企業申報積極性越來越高,申報企業數量和獲獎企業數量逐漸增加,企業對《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的認知程度和理解程度越來越深刻,企業導入和實施《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的積極性和迫切性越來越強,經過導入培訓后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和經營績效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紡織行業質量軟肋
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將由現在的每年9000萬噸增長到2.53億噸。其中服裝用紡織纖維量4150萬噸,占16.4%;家用紡織品用紡織纖維量4100萬噸,占16.2%;產業用紡織品用紡織纖維量17050噸,占67.4%。可見中國紡織制造業仍需繼續發展。但在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經濟發達的原紡織大國的雙重打壓下,中國紡織產業必須嚴密實施“質量為先”的戰略,把紡織品從原料直到最終產品做到世界最優產品的領域,引領世界,才可能使產業平安生存,持續發展。
問到中國紡織行業的質量隱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紡織行業權威專家姚穆指出:首先是紡織纖維原料的品質,特別是天然纖維:棉、麻、毛、絲都變粗了,無法滿足高品質精細紡織品生產;紡織染整設備,紡織染整工藝,服裝、家用、產業用產品的加工都存在不少的不足之處。而中國的細絨棉纖維更面臨著五大問題:纖維變粗、纖維變短、纖維強度下降、低品質纖維混入量增大(特別是剝桃棉增多)、“新三絲”(地膜的膜裂纖維和棉桿皮)大量出現。“沒有優質纖維原料不可能平穩生產優質紡織品。這都是只顧提高單位產量惹的禍,”姚穆說,“吸取教訓,紡織加工不要再云‘只顧單產,不顧質量’。這也正是中央最近提出供給側結構改革問題的重要內容。”
姚穆認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重視:標準滯后和偏低:“我國對世界標準化的認識有不對的地方。世界上國際標準是最低標準,而不是我們不少人認為的是最高標準。在此前提下,各國的國家標準都應該高于國際標準,各行業標準都應高于國家標準。企業標準是絕密標準,要求比行業標準高(只對外公開少數幾個指標)。但是我們中國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制訂中卻常常要照顧到中國企業中大部分企業能達到品質的要求限度,因此基本上都低于國際標準。這種標準的“遞減”使得我國紡織產品及最終產品質量無法進入世界強國的高端領域。要改變這項認識,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時不可待。”姚穆認為,紡織產業是否可以在質量領域率先啟動推動紡織產品的“質量優先”計劃,為中國紡織產業步入世界紡織強國行列做好標準保障。
高勇在總結紡織行業的質量工作弱項時,把它概括為四項:需要深刻理解質量管理小組工作;需要開拓思路,全面開展質量管理小組工作;需要全面系統導入《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申報企業數量和成果數量需要不斷增加;需要廣泛加強合作,努力實現共贏。
深入理解和全面開展質量工作
針對紡織行業質量工作存在的問題,中紡聯計劃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著重開展兩項工作:成立“質量紡織”聯盟,促進行業質量持續開展;加強各種培訓,深刻理解質量管理工作、質量獎工作和《卓越績效評價準則》。
全國“質量紡織”促進發展聯盟是一個各級紡織行業協會和企業以及專業機構在質量工作方面共同的交流的平臺,是一個質量管理技術創新平臺,是一個共同開展紡織行業質量工作的合作平臺。搭建這個平臺的目的在于:樹立聯盟在紡織行業質量工作中旗幟性和標桿性的形象和地位;保障和促進紡織行業質量工作穩定、高效、可持續的開展,夯實紡織行業質量工作的基礎;整合各級紡織行業協會資源、企業資源和相關社會資源,為提升紡織行業企業綜合質量水平服務;培育和認證一批聯盟企業,使其成為具有行業影響力和號召力的企業,在紡織行業質量工作中以及未來紡織行業發展中起到標桿示范和帶動作用。
至于加強培訓、深刻理解質量工作,更有其深刻含義。“質量管理小組工作方法始于基層、生產一線,但是不僅僅適用于基層和一線。它是一種科學的方法,從基層、到中層、到決策層,質量管理小組工作方法都能夠而且應該發揮它的作用,都有它的用武之地,”高勇說,“目前質量管理小組工作在企業中多集中在生產領域,如果僅僅認為質量管理小組工作適用于生產領域的話,那么說明工作思路還沒有打開。一個企業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生產、營銷、質量、品牌、技改、安全、環保、財務、人事、后勤等諸多方面。這些工作領域都可以運用質量管理小組工作方法解決自身所遇到的問題,完善管理制度,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質量、不斷探索創新。只有在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系統性地開展質量管理小組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夠將質量管理小組工作的效果和作用真正地體現出來。”
而全國紡織行業質量獎也不同于以往的產品質量獎,它考察的是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水平和發展成熟度。它是企業質量的概念,是大質量的范疇。“設立獎項的目的:第一,是為了讓企業以《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為標準,對自身的經營管理和發展成熟度進行測評。評審的過程是一次查找漏洞、制定整改方案、不斷完善和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成熟度的過程。第二,是為了讓企業在新常態的大環境下,修正甚至拋棄以往的慣性思維模式和經營管理方法。找到并總結提煉出適用于當下的經營管理方法。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提升,與時俱進的過程。第三,是為了讓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與國際接軌。《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不是我國特有和獨有的,而是一個國際準則,是一種世界通用標準。通過測評我國企業能夠看到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去彌補和縮小這個差距,最終讓企業管理水平實現標準化、正規化、國際化是我們設立紡織行業質量獎和導入《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的目的。”
更多資訊請關注紡織機械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