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開發銀行近日發布的《2015年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顯示,中國在亞洲高端科技產品出口中所占份額從2000年的9.4%升至2014年的43.7%,位居亞洲第一,以高鐵、核電和衛星等為代表的中國高端科技產品深受亞洲各國的歡迎。這標志著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突破正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中國高端科技產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加。
過去多年里,中國制造業迅猛發展,一躍成為“世界工廠”,但出口的產品相當大部分是低端貨,或替國外品牌做代工生產,缺乏核心技術,出口利潤微薄。但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資源約束日益加重,“中國制造”以價格優勢取勝的模式至今已經難以為繼。
當前,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現狀總體來說“大而不強”,具體表現在,一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缺芯少核;二是品牌質量不高;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同質化競爭嚴重;四是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通暢。
在2015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中國制造2025”從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此后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詳細勾勒出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的行動綱領和路線圖。
之所以在這個時間節點重磅推進中國制造,這和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有關。放眼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來襲,美國制定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推出“工業4.0”,法國出臺了新工業法國。新興市場也不甘落后,印度2014年發布了“印度制造”戰略,將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不在新一輪制造業版圖重新形成之際,邁向產業制高點,“大而不強”的局面難以改變。
對此,李克強總理就曾指出,當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在致力于加快“再工業化”和工業化進程,我國經濟要頂住下行壓力,度過新舊產業和發展動能轉換接續期,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順應互聯網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打造中國制造新優勢,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強大支撐。
為此,總理一直在身體力行。從多次在出訪時擔當“高鐵推銷員”,到考察中國核電時對“國之重器”的強調,從出臺政策助力中國裝備走出去,到推動中企參與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中國制造2025》被視為總理“王牌計劃”。
我們看到,如今,中國在發展世界級高速列車、無人機、智能手機、核電站等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的新能源技術也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如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潛水器、超級計算機、北斗導航等,中國也實現了重大突破。
可以預見,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等將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十二五”期間中國創新的力度加大,這對產業升級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今后,中國將在這方面加大投入,中國只要堅持創新驅動力發展,在科技產品上縮短與發達國家科技產品的距離甚至在未來超越發達國家,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