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工信部辛國斌副部長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審議由裝備工業司組織編制的《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年-2020年)》。
《規劃》提出今后五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將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在輪胎、陶瓷等原材料行業、民爆等危險作業行業、鍛造鑄造等金屬工業行業以及國防軍工領域的推廣應用;《規劃》也對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家庭輔助類機器人將以更高的性價比解放人類雙手。
近年來,機器人產業已得到更多政策的扶持,也得到市場更大的關注。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機器人與高檔數控機床便被列為政府需大力推動實現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而在近期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更是雙雙致信對大會召開表示祝賀。
正因為管理層對機器人產業“關愛有加”,機器人產業才擁有著巨大發展空間。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共銷售3.7萬臺工業機器人,而預計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到15萬臺,保有量達到80萬臺;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臺,保有量達180萬臺。
長遠角度來看,“制造強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代表高附加值的機器人是我國實現“創新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實現“制造強國”的具體方式,“十三五”時期發展空間巨大。
機器人領域分為兩大塊: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但工業機器人主要服務于集成組裝,中國在技術上落后歐美日本10年,而服務機器人領域,全球同樣起跑線,差距很小。因此中國必須從服務機器人進行突破,才能在國際形成應有的發言權。
與此前的征求意見稿偏向于傳統機器人不同,新一版的征求意見修改稿將“布局下一代智能機器人的研發”等內容寫入主要任務中,這意味著國內傳統機器人已面臨轉型升級,服務機器人行業的風口已經來臨。在12月2日的專題會議,辛副部長對規劃內容表示肯定的同時,要求在修改完善的過程中,認識到服務機器人大有可為,要加大服務機器人的開發應用力度。
機器人作為提高生產與服務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智能工具,代替人工越來越成為需求趨勢。而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加重、勞動力成本飆升、殘障人群不斷上升,要解決這些迫切的社會問題,服務機器人將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廣發證券認為,機器人2.0時代即將來臨,傳統機器人在3-5年內面臨著轉型,服務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會形成更大的市場,而服務機器人產業將是需求場景開發與技術突破共振的模式,二者會呈現螺旋式交替向上趨勢,技術拐點突破、新產品放量和外部政策三大要素將會催化整合行業拐點向上。
那么如何投資布局機器人主題?就未來機器人投資的看法,主要包括:抓住多業務發展全產業鏈布局的龍頭型公司,如機器人、新時達、巨輪股份;重點在上游布局核心部件生產的上市企業,重點關注匯川技術、上海機電;加大機器人本體研發、重點拓展下游服務應用的公司,建議關注博實股份、亞威股份、科遠股份;仍然有并購預期的相對小市值公司。
第一類為核心零部件廠商:生產數控系統、運動控制系統或者伺服電機等自動化零部件的廠商,相關上市公司包括匯川技術、新時達、華中數控以及秦川發展;第二類為行業系統集成商:依靠高校背景或行業積累成長起來的系統集成企業,相關上市公司包括機器人、博實股份、華恒焊接、華昌達等;第三類為機器人的用戶:依靠對終端需求及工藝的充分了解,從原先機器人的用戶轉為生產機器人的廠商,相關公司如安徽埃夫特、雷柏科技。
首先,機器人的頂層架構設計和基礎技術等核心技術被美日等發達國家控制。在機器人成本結構中比重較大的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數控系統都嚴重依賴進口,國產機器人并不具備顯著成本優勢。
其次,機器人研發、制造與應用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機器人相關技術研發領先的高校和院所并不具備市場開拓能力,而企業在基礎研發上的投入還非常低,國內產學研結合仍存在諸多體制機制障礙,導致研發與制造環節脫節。
再者,研發、制造與應用偏向低端。一方面,發達國家不會輕易向中國轉移或授權機器人核心技術、專利;另一方面,我國機器人企業通過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技術合作研發進入中高端市場的阻礙很多,這將使我國在機器人產業利潤偏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