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在大陸訓話一名違規吸煙員工的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我富士康不要這樣的員工”也成為了郭臺銘的經典語錄。站在郭臺銘對面的員工是一位年輕小伙,身穿工服面露不屑與煩躁,儼然一副“我正好也不想干了”的樣子。
這樣的交鋒引起了外界極大興趣,隱藏在交鋒背后的是工廠與員工之間的矛盾。富士康是電子代工巨頭,有百萬員工,早年在人口紅利下,員工是富士康拿到訂單的強有力保障。然而,隨著大陸勞動力成本上漲、老齡化趨勢下勞動力人口短缺,富士康等代工廠商陷入了成本與用人困境。
一方面,工廠希望控制成本強化管理;另一方面,員工就業范圍變廣,與工廠談判能力見長,對工廠沒有“歸屬感”,雙方的矛盾已經產生,經過一系列事件就被激發,工廠裁人或員工走人的現象也變得頻繁起來。
員工日益難以管理已不是富士康一家的困境,互聯網時代,追求個性與自由的年輕人已經難以適合工廠線工作,再加上勞動力成本壓力,制造領域“機器換人”成為大勢。與普通勞工相比,工業機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24小時工作、適合惡劣場所工作等優勢。也基于上述優勢,工業機器人逐漸在富士康等工廠中得到應用。
我國勞動者的平均時薪已經從10年前的4.35美元飆漲至12.47美元,而老齡化趨勢下,勞動力人口將日益緊缺,在此背景下,發展工業機器人也成為國家戰略之一。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草案等政策文件,隨著“十三五”逐漸臨近,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售數量超過5.7萬臺,約為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本土工業機器人品牌銷量為1.6萬臺,超過半數的工業機器人產品被ABB、發那科、庫卡、柯馬與安川等外資品牌壟斷。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核心技術弱、產品轉化率低、資金運轉困難是導致這一局勢的重要原因。
基于上述背景,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未來國家將對工業機器人產業加大補貼,并將補貼著重用于機器人研發與生產領域,提高產業核心技術與產品轉化率。此外,政策也將鼓勵外界資本積極進駐,PPP模式與眾籌解決機器人產業融資難題將成為新趨勢。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為21,而全球工業機器人平均密度達55,工業機器人產業未來有極大發展空間,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