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鐵礦石與原油價暴跌使得全球能源資源格局進入深度調整,為中國獲取全球資源提供良好機遇。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改革境外投資管理制度、深化金融支持與平臺建設的有利政策支撐下,我國能源礦產領域“走出去”亟需開展境外礦業投資風險監測評價,“走出去”礦業項目績效評估,“一帶一路”礦業戰略合作研究,深化國際合作交流,制定并完善保護我國全球資源利益的綜合對策。
1能源資源“走出去”面臨新機遇
1.1全球經濟進入新平庸,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加速去泡沫化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總體疲弱,復蘇乏力,雖然美國的調整與增長取得了積極的成效(英國也不錯)。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憑借世紀初以來的全球化紅利保持的持續高增長也在2012年進入調整期。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遇到結構與效益、資源與環境等多方面累積矛盾的制約,被迫轉入中高速增長,并且這種趨勢將保持一段時間,即7.0%-7.5%的年均GDP增長速度或將保持到2020年。受能源資源(包括能源在內的廣義的礦產資源)新發現增加、產能擴張及中國需求放緩等因素的影響,全球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去泡沫化在2012年下半年以來加速推進,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呈總體持續下行的趨勢。但是,兩大商品原油和鐵礦石價格保持在高位震蕩,直到進入2014年。
進入2014年后,鐵礦石價格崩盤,油價持續下降并在8月后進入崩盤式下跌。2014年,除了鎳(增長約12%)、鋅(增長約7%)、鋁(增長約5%)價格有增長外,其他礦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原油約45%、美國天然氣約33%、銀22%、銅16%、鉛13%,金4%,據Bloomberg資料)。礦業景氣全面結束,主要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去泡沫化基本完成,礦業在全球經濟新平庸背景下步入常態。但這卻給中國經濟及“走出去”勘查開發能源資源提供了新機遇。
中國作為全球加工制造中心及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能源資源及商品嚴重信賴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下跌,將降低中國原油、鐵礦石等的進口成本,而低成本的傳導將有力地促進中國“穩增長”進程。IMF估計,油價下跌將促進中國經濟在2015年多增長0.7%,到2016年達到0.9%。
總的來看,能源資源形勢經歷了寬松貨幣政策刺激帶來的短暫繁榮后再陷低迷,全球能源資源格局正在經歷深度調整或重新洗牌,而且這種形勢短期內好轉的跡象并不明朗。采礦項目持續投資和非傳統能源項目興起導致大宗礦產供需基本面轉向過剩,礦業勘查和采礦項目融資困難,礦業企業資產負債率上升,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這給中國相關企業也造成了困難,但能源資源資產價格的持續下跌,給中國相關企業“走出去”獲取全球資源提供了更好的機遇[1-3]。
1.2全球并購增加,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更好機遇
為適應全球經濟新變化而進行的深度結構調整使得全球企業并購空前增加。據報導,2014年企業并購活動飆升至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高水平,全球并購交易總額激增47%,交易金額達3.34萬億美元。2014年公布的中國企業參與的并購交易金額達3962億美元,同比增長44%。這是自1982年有紀錄以來中國企業參與的年度并購金額最高的一次(湯森路透)[3-4]。
找礦發現增多、礦產品價格下跌及剝離不良資產等行為,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好良機。據商務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開展的“中國企業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類境外投資備案”初步統計,2014年前三季度,中國境外礦業投資的中方協議投資額為108.34億美元,同比增加109.6%;并購投資金額85.48億美元,同比增加254.84%;勘查投資金額3.68億美元,同比減少23.17%;礦山開發投資金額17.93億美元,同比下降2.82%。受市場行情低迷影響,礦業上游的勘查和開發投資持續低迷。
雖然上述數據未必反映全貌,且當前獲取全球資源資產前景良好,但也必須看到相關潛在風險。我國境外能源資源類投資成功概率依然很低,即使前期項目獲得和并購比較順利,但后期投資開發和權益產品獲得仍面臨諸多風險。除了削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融資困難、項目獲得社會許可、資源民族主義、投資國基礎設施差等風險外,地緣政治成為境外資產保護面臨的重要風險因素,價格和匯率大幅波動也是資產保值和資本獲得的重要影響因素[4-13],以上這些因素將對我國礦產資源領域“走出去”產生較大影響。
2政策環境有利于“走出去”獲取全球資源
2.1政策支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求放寬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2014年,商務部和發改委分別頒布《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商務部令2014年第3號)和《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國發〔2014〕53號),規定“將企業境外投資項目除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外,全部取消核準改為備案管理”,提高了企業投資自主決策權和激發企業境外投資主動性。
2.2金融支持
2014年,中國主導倡議成立了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標志著中國正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改革。兩個地區性銀行對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提升人民幣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支持金磚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對中國礦產資源領域“走出去”,實現能源資源產業和企業的過剩產能轉移具有現實意義。
2.3平臺建設為“走出去”架設溝通橋梁
(1)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中國國際礦業大會是中國政府主辦的礦業行業最高層的會議,其不僅是一個礦產勘探、開發的交易平臺,更是國內外礦業企業和相關機構交流溝通的橋梁。自1999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迄今已舉辦十六屆。自2009年,國土資源部首次與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目前已經躋身于全球頂級礦業盛會,對全球礦業界影響越來越大。
(2)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每年一次由國土資源部、商務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國與東盟的能源礦業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橋梁。
2.4系統專業化研究為“走出去”企業提供信息支撐
近年來,國土資源部組織部信息中心、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等,就全球資源形勢、成礦地質背景、投資環境與政策、風險評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相關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基礎信息保障。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開展了全球能源礦產資源政策跟蹤評價研究:2013年至2014年,重點開展了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南非、越南、印度尼西亞、俄羅斯等32個資源豐富國家的能源礦產資源法規和政策變化跟蹤研究;選取美國頁巖油氣革命、嘉能可與斯塔拉特超級并購、鉀肥卡塔爾聯盟拆分等重大礦業事件進行深入剖析,并評價其對礦業經濟的即期沖擊和潛在影響。研究認為: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經濟區域增長差異越發顯著;鐵礦石和原油價格暴跌,意味著全球礦產品價格泡沫真正破裂;全球礦業法規政策調整集中在非洲和中國周邊國家,在經濟低迷背景下礦業法規政策有趨于寬松跡象;發達國家對非自由市場國家的投資越發謹慎;全球金融和礦業格局正在發生改變,總體上當前我國礦產資源領域“走出去”利大于弊。
開展的企業“走出去”礦業投資風險監測評價研究,主要跟蹤監測全球礦業形勢及我國重要礦產的生產、消費、進出口貿易等情況。識別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展礦業投資的風險要素,在此基礎上利用多種方法建立評價體系,選擇了東南亞、中亞、南美、北美、非洲等地區的25個國家進行風險評價研究,提出降低企業“走出去”風險和保障境外投資權益的建議。
3能源資源領域近期“走出去”工作設想
在全球經濟“新平庸”背景下,礦產資源領域“走出去”如何識別和研判苗頭性風險?如何有效保護我國境外資源資產權益?如何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尋求最佳收益?如何在“一帶一路”戰略情境下促進能源和礦產品互聯互通?這些問題成為新時期我國化解地緣政治風險、加強能源資源外交、提升全球能源資源治理話語權、完善國土資源管理、保障外貿及“走出去”企業穩步發展需要迫切解決的難題。因此,2015年礦產資源領域“走出去”急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3.1開展境外礦產資源風險監測評價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境外項目投資需要“完善領事保護體制,提供權益保障、投資促進、風險預警等更多服務,擴大投資合作空間”。因此,有必要開展國家層面和專業層面的境外礦產資源風險監測工作。
一是建立境外資源豐富國家的礦業政策法律庫。開展國際能源資源政策法律跟蹤,全面了解資源豐富國家的能源資源政策及其變動情況。二是開展礦產資源領域“走出去”風險監測評價。識別“走出去”礦業投資面臨的主要風險,建立風險監測評價體系,研判境外投資地區存在的風險及風險等級,進行風險提示和預警。三是開展境外投資項目調查評價。建立境外投資項目儲備庫,長期跟蹤有潛力的投資項目和企業,從資源狀況、資產狀況、股權狀況、經營狀況、債務狀況、財務狀況、企業社會信譽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跟蹤,對項目進行可行性評價,篩選出優質項目,對劣質項目進行風險提示。四是建立境外資源資產權益保護機制。建立境外資源資產保險制度,企業除了加強自身風險防范意識,選擇合適投資方式和風險對沖方式外,還要積極參與投保,根據項目狀況需要選擇差異化的擔保機制。
3.2開展礦產資源“走出去”礦業項目績效評估
境外礦產資源類投資資金主要來自國內銀行貸款、上市公司融資、中央和地方地勘基金、國家財政支持等。為全面掌握我國境外礦業投資狀況,維護境外國有資產權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對境外資源資產有效監管,有必要開展礦產資源“走出去”投資項目績效評估工作。
建立境外礦產資源投資項目績效評價體系和績效評價制度,運用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對境外投資項目(包括商務部和國土資源部委托開展的“中國企業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類境外投資備案”項目,中央地勘基金支持的項目等)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境外資源類企業績效評價內容可以包括資源資產質量、產權結構、投資回報率(資產運營效益)、資產負債率、償債能力、發展潛力和社會貢獻度等方面,通過績效評價,查找項目運作過程和績效管理中存在的風險與不足,提出完善我國能源資源領域國家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體系的建議。
3.3開展“一帶一路”礦產資源戰略合作研究
一是加快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簽投資協定,包括投資準入、公開競爭、權益保護、爭端解決等。以重大合作項目為抓手,共建“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合作機制。二是摸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資源狀況,建立跨區域地質與成礦研究合作機制。以基礎設施合作為基礎,以重大項目和產業園區建設為平臺,引導國內資源型行業合理轉移。三是探索建立“一帶一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基金,落實“一帶一路”礦產資源風險勘查專項研究,鼓勵國內企業優先到簽署投資協議的沿線國家投資地質和礦產勘查開發項目。
3.4深化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工作機制
一是穩定固定工作經費,做好培訓和服務工作;二是由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牽頭建立一支穩定研究工作團隊,長期跟蹤和服務礦業論壇工作;三是加強大會主旨論壇組織和專題論壇研究策劃工作,突出中國礦業特色和國際礦業新趨勢、新特點;四是建立國內外地質礦業專家儲備庫,邀請來自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礦業咨詢和礦業巨頭等機構的專家發言,進行定期回訪,交流礦業和企業投資動態,做好礦業形勢分析;五是定期開展各國駐華使館商務參贊的座談,交流兩國對礦業合作愿景和參會想法;六是拓展礦業大會展覽的規模和內容,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宣傳中國礦業的經驗和做法。
3.5制定并完善保護我國全球資源利益的綜合對策
隨著我國全球資源利益日益增多且在全球資源治理領域話語權不斷擴大,更需要采取政治、經濟、外交、軍事、金融、外貿等綜合手段,有效保護我國全球資源利益。當前,原油、鐵礦石、銅等中國長期發展需求的大宗商品價格低迷,有利于我國的長遠發展需求(美國目前每人每年新增能源礦產消費量為17.5噸,中國長期發展需要巨量的能源資源保障)。要有綜合對策,在進口時序、地區及品種上精細安排,確保不因為中國蜂擁買入而抬升主要產品價格,提高國際市場能源礦產品價格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中國“走出去”、全球資源戰略的最終實施,都需要依靠企業去執行。市場的低迷、資產的貶值、戰爭、資源民族主義等都可能造成資源資產及收益的損失。因此,迫切需要加強落實并普及境外資源資產保險制度建設。
更多資訊請關注礦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