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25日在北京閉幕。作為繼互聯網產業之后的又一戰略新興產業,機器人產業已成為各工業大國必爭之地。中國機器人產業起步晚、規模小、技術積淀薄,唯有加強戰略、機制和技術創新,才能真正做大做強中國自己的機器人產業。
中國機器人尤其是工業機器人產業現狀可謂憂喜交加。一方面,伴隨產業轉型和制造業升級,近年來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呈井噴式增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另一方面,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被洋品牌占據,國產機器人忝陪末座。這樣的局面,不能不讓人想起中國自主汽車產業和計算機核心軟硬件技術發展過程中經歷的一些曲折。國產機器人產業不應重蹈覆轍。
環顧世界,主要工業大國紛紛制定新的機器人產業藍圖,搶占未來工業潮流先機。美國推出了“國家機器人計劃”、“先進制造業計劃”和兩個版本的機器人發展路線圖;德國提出工業4.0概念,其中對未來的工業機器人提出了新要求;老牌機器人大國日本在鞏固產業機器人陣地同時,正在將視野擴展到生活服務型機器人和智能娛樂型機器人。
中國機器人產業迎頭趕上、甚至“彎道超車”為時未晚。正如美國人工智能進步協會前主席、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曼紐拉·維洛佐所言,機器人領域非常復雜,發展日新月異,包括中國在內,“都有大量機會在某些專門領域進行專業化的研發”。
以業內公認的下一個發展熱點服務機器人為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就曾預測,未來家家戶戶都有服務機器人,就像家用電腦一樣普及。但就目前而言,服務機器人尚處于技術發展初期,產業規模尚未形成,各國幾乎處于同一起跑線,都有機會自主選擇一條跑道。
德國工業機器人,它會取代工人嗎?
毋庸諱言,中國機器人產業現狀尚不理想,企業起步晚、規模小、實力弱,產品低水平重復多,產學研脫節現象較為嚴重。中國要追趕機器人產業發達國家,必須以戰略眼光在政府主導下打一場持久戰,在研發、生產、銷售、集成、服務等產業鏈各個環節進行合理、平衡、有前瞻性的布局。
首先,應加強機器人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明確對今后5年、10年甚至20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定位和愿景規劃。只有對未來發展方向有了明晰認識和規劃,才有可能擺脫跟隨與模仿,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
其次,應推動機器人產業向高附加值方向轉型。據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機器人專家席寧教授介紹,包括有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稱的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安川電機和法努克在內,不少機器人廠家是虧本賣機器人本體,而美國雖然在機器人本體制造領域不如日本和歐洲,但專注于機器人產業鏈附加值最高的系統集成領域,而機器人市場的利潤大多來自系統集成和售后服務。
在這一過程中,尤其要警惕一些資金戴著高新技術的帽子,卻在產業鏈的低端一哄而上。必須加強規范與引導,協調各地的機器人產業發展,避免步光伏產業的后塵。
此外,還亟須加強產學研合作。近些年來,中國大學生在機器人世界杯比賽中表現卓越,說明中國高校擁有較強的機器人研發基礎和能力。但是,如何為企業培養和輸送緊缺的機器人產業人才、怎樣避免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脫節、政府如何引導產學研三者合力發展,已成為克服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瓶頸的當務之急。
從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能感受到,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中國應迎頭趕上這一重大的產業發展機遇,爭取成為未來機器人產業的領跑者。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