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機器換人”并不等于就業危機

時間:2015-11-2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傳統制造業轉型,世界經濟面臨下行——雙重壓力之下,各種“倒閉潮”之說頗能蠱惑人心。如果說中國是世界工廠,珠三角就是工廠的心臟。

傳統制造業轉型,世界經濟面臨下行——雙重壓力之下,各種“倒閉潮”之說頗能蠱惑人心。如果說中國是世界工廠,珠三角就是工廠的心臟。如何讓這顆心臟在非常時期平穩健康地運行,這是一發千鈞的考題。比如東莞在今年高調提出“機器換人”計劃,掀起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的熱潮,連續三年、每年安排2億元對企業進行資助,以此主動推進產業深度轉型。

每當世界經濟風雨來襲,低端制造業最是“秋江水‘冷’鴨先知”。下崗分流也好,倒逼關門也罷,概率上都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這一輪“機器換人”,恐怕不能簡單視之為裁員潮,更不能輕易釘在悲觀主義的柱子上。

在眼下的廣東智博會上,由企業推出了東莞機器人產業首部微電影《錯過的時光》,通過產業工人的家庭故事,來表達著工業進程的時代敘事。它要說明的無非是一個價值判斷:“機器換人”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多贏之舉。

屈指算來,自阿蘭·圖靈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迄今,一晃大半個世紀過去。今天的工業4.0繞不開工業機器人的支撐,同樣,《中國制造2025》也離不開人工智能為核心。事實上,據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26.4%,中國增勢最為迅猛,達55%,年銷售5.65萬臺左右。可以預估的是,“機器換人”之后,企業人工成本與管理成本可能會大幅下降,而終端用人市場的倒逼,必然會促使產業工人適應數字控制的要求,提升勞動技能,進而獲得更體面的勞動價值兌現。

當然,輿論的焦點不在于以上道理,而是擔心一個現實問題:機器換了人,人往哪兒去?

這樣的擔心也不算杞人之憂。不過,時下的人工智能,還處在初級階段,還需要人來控制,在精度等問題上,還需要人來校準。更重要的是,在于下面兩個方面:一是分工精細化,能部分地解決制造專業化帶來的崗位問題。就像一部手機,生產線的工人越來越少,但它從貼膜到移動電源等,周邊產品與服務卻越來越豐富。制造業既有環節需要的人,肯定會呈現減少的趨勢,但,制造業的鏈條卻在精細化的趨勢中延伸并拉長。二是伴隨著實體經濟轉型,勞動技能培養的轉型,也可以相得益彰。比如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近日聯合下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鼓勵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

沒有進入就業崗位的勞動者,需要直面“機器換人”的現狀,規劃好職業設計;被機器換下來的“人”,則需要公共服務跟上節奏,引導勞動力有序流動,幫他們找到“心若在夢就在”的好去處。各地此起彼伏的“用工荒”,起碼算得上是就業上的安心丸。

好在,中國的人口紅利時代即將終結,勞動力越來越昂貴、越來越稀缺。把就業上的結構性問題解決好了,“機器換人”所帶來的就業陣痛,起碼并不會如金融危機年代那么復雜、那般沉重。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