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未來的智能機器人將會是個平臺終端,機器人本身將涵蓋眾多技術,通過機器人本體將其融合在一起。“十三五”期間,傳統機器人就開始會向智能機器人轉變,機器人會成為某個環節的設備。
“到了第五年,使用或轉化為智能機器人的比例會達到10%。服務機器人領域市場占有率會大大增高,機器人智能化水平提高,這是一個趨勢。更多的集成應用的需求將更加明顯。”他說。
服務機器人市場正在擴大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增高,服務機器人,尤其是養老型機器人的需求正在逐漸增加。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無人機、掃地機器人、養老機器人、早教機器人為代表的家用服務型機器人正在逐漸擴大市場份額。
這類機器人目前的技術雖然已經取得不少突破,但全球技術水平普遍較弱。與工業機器人不同,這類服務型機器人需要機器人有較強的大腦,深度學習能力尤為重要。通過深度學習,機器人可以針對不同的場景產生不同的應變措施,這要求機器人傳感器具有認知、感知的能力,提高自動化和智能化。
“全球(的水平)都很低,國內更低。”羅軍坦言,目前日本已經研發出一些用于養老的服務型機器人,但其智能化程度并不理想,國內的服務型機器人技術水平則處于初級階段。
隨著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增多,服務類機器人也將成為“十三五”階段機器人產業面臨的新難題。如何突破其核心技術、提高智能化;如何讓服務機器人走入家庭都是機器人產業需要發展的下一個目標。
羅軍表示,應該建立機器人示范應用工程,重點發展在養老助殘、醫療康復、救災救援等領域的應用和示范效應,加大投入。
核心技術亟待突破
IFR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22.5萬臺,增速達27%。近五年來,國內工業機器人發展迅速,2014年市場銷量超過5.6萬臺,約占全球市場的1/4,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機器人市場份額雖然很大,但大部分都是國外機器人企業占據,國內的機器人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比重絕對值非常小,核心競爭力需要增強。”
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研發生產過程中的核心技術依然與國際先進水平呈現較大差距。其中,高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及驅動器等關鍵部件依舊依賴于進口。服務機器人多傳感器、高性能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都與國外先進產品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我國的機器人發展已經提前進入了機器人時代,機器人市場需求提前爆發,市場的提前爆發與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前交叉。羅軍認為,“這是一個好事情。但規模雖然起來了,核心競爭力卻遠遠達不到要求。”
“機器人”十三五“規劃的落地將會有很強的帶動性,資金會引領和扶持。”他說,“十三五”規劃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的機器人企業應該怎么做大做強,產業如何實現自主化。以市場為主體,政策引導,推動機器人向2.0時代過渡,發展應用市場,共同扶持機器人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