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正面臨著戰略重塑的境地,迎接自我革新的挑戰,汽車產業結構亟需調整。
2015年,隨著中國車市進入低速增長,傳統汽車市場寒氣逼人,生產商產銷量低于預期,供大于求情況嚴重,經銷商庫存壓力較大。與此相悖的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熱火朝天,單月產量已突破3萬輛,銷售勢頭健旺。
2015年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3.28萬輛,同比增長2倍。對比傳統汽車市場,汽車業產銷6、7、8連續三個月大幅度下滑,三個月下滑了25%左右。新能源汽車的熱度不減,成為冷車市的熱能量。今年1-9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5.62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三倍。
冷車市的熱能量
盡管充電標準、商業模式等諸多問題仍有待解決,但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卻在持續的高速發展。
以比亞迪為例,今年9月其新能源車銷量超過6000輛,同比大漲217%。比亞迪三季報顯示,今年1-9月公司凈利潤達到19.61億元,同比增長404.32%。比亞迪預計,2015年度公司凈利潤將達到23.2億元-25.2億元,同比增長435.15%-481.28%。“第四季度,預計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售將繼續維持高速增長,公共交通及專用車領域的訂單也將大量交付,集團新能源汽車業務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帶動集團利潤水平的提升。”比亞迪表示。
北汽新能源也不甘示弱,單10月銷售電動汽車達到2568輛,今年1-10月累積銷售電動汽車13815輛,全年將沖擊2萬輛的銷售目標。目前北汽新能源在售車型包括E150EV、EV160、EV200、ES210、威旺307EV等產品,其中在市場上銷售最多的是EV系列車型,EV200車型還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在新能源輕型車領域,新能源汽車也逐漸對用戶得到了認可。重慶優佳優物流有限公司早就看上了睿行等新能源車型,在11月6日,第二屆中國(重慶)國際物流展上,一舉簽下了1000輛的大單。據了解,此次主要采購長安輕型車睿行EV2代、神騏CNG、睿行CNG、睿行冷藏車等系列車型1000輛,主要用于重慶市同城物流配送,解決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受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的帶動,產業鏈上的相關公司同樣業績喜人。記者梳理發現,在32家已披露三季報的鋰電池上市公司中,有22家的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受此影響,A股鋰電池、儲能板塊整體漲幅接近20%,遠超同期其他板塊。
據上證報數據統計,截至11月2日,已發布三季報的73家新能源汽車上市公司及產業鏈上充電樁、鋰電池公司中,47家的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其中16家的增幅超過100%,如多氟多、浩寧達、比亞迪、當升科技、天齊鋰業等的增幅分別高達990.25%、553.36%、404.32%、223.74%、150.43%。
從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加快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針對產業發展的“瓶頸”和“短板”,落實和完善扶持政策,再到最新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不可否認的是,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的火爆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扶持。
諸多車企來分羹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張峰5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資質由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兩部委在負責,目前已有幾十家非汽車企業在申請資質,預計不久的將來,會有若干家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入到新能源汽車生產的資質許可范圍里。
11月6日,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汽集團,600104.SH)發布定增公告,啟動其上市以來規模最大的募資計劃。
根據公告,上汽集團擬非公開發行不超過約9.64億股新股,發行價不低于15.56元/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50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大規模定制、前瞻技術和車聯網、汽車服務與汽車金融等四大項目。上汽集團將把一半的募集資金投放在新能源汽車項目之上。
2015年一度被稱之為“新能源汽車元年”,多家車企產銷激增,供不應求。與此同時,多家整車企業紛紛募集巨額資金,投產新能源項目,今年5-7月,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內,包括力帆股份、比亞迪、長城汽車、江淮汽車在內的四家車企共計募集資金不超過415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項目。
5月25日,力帆股份宣布擬募集資金不超過52億元,用于智能新能源汽車能源站等產業鏈項目;6月3日,比亞迪宣布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50億元,用于投資鐵動力鋰離子電池擴產項目、新能源汽車研發項目;7月10日,長城汽車宣布擬募集資金不超過168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研發項目等5個項目;7月22日,江淮汽車宣布擬募集資金不超過45億元,用于新能源乘用車及核心零部件等三個項目。
進入2015年,新能源汽車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期,然而國內主流整車企業并沒有做好準備,不少企業紛紛表示由于動力電池儲備不足,均出現產能跟不上的局面。
能源企業也坐不住了,紛紛募集資金加碼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能源企業由于擁有得天獨厚的電池生產技術,也紛紛扛起“造車”大旗,近日,杉杉股份、五龍電動車、山東泰汽、比克電池、西部資源、億緯鋰能、天能集團、多氟多等八家電池企業通過并購、募資等方式進入造車領域。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爆發并不能掩蓋關鍵技術的缺失,目前我國在整車集成、輕量化、電池、電機、電控領域存在的問題仍未得到妥善解決。”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所長、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全世表示。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