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煤化工在近段時間收到了巨大的打擊,煤制天然氣在內的多個煤化工項目環評頻遭被拒,針對這樣的情況,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工學院院長金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2015年以來,包括煤制天然氣在內的多個煤化工項目環評被拒的話題,在業界持續發酵,引起了一些進軍現代煤化工產業并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的企業的擔憂和不安,甚至被業界解讀為國家對發展煤化工收緊的信號。
“一方面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影響,大型能源企業盈利水平下降、資金緊張,對投資巨大的現代煤化工項目力不從心;另一方面,2015年以來,環保部門對眾多現代煤化工項目環評的鐵腕否決,引發人們對煤化工政策收緊的猜想。”針對近來多個現代煤化工項目環評被拒現象,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工學院院長金涌日前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國家抬高環評門檻,雖然眼下企業興建煤化工項目要多費一些周折,但從長遠來看肯定是好事。”大唐能源化工公司安全環保總監郝軍說,雖然此前已經建成投產的煤化工項目通過環評相對容易一些,但項目建成后,一些環保的后續問題開始暴露出來,企業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
郝軍舉例說,有的煤化工項目環評雖然過關,但環評報告中的方案實施起來難度很大,建成后才發現原來的廢水“零排放”實現起來十分困難,需要很大投入,有的已經成為影響項目長周期連續穩定運行的瓶頸問題。他認為:“與其這樣,不如事前把環保方案從各個方面論證得更科學、更具可操作性,這對項目今后的發展有好處。”
金涌提出,從被否決的幾個項目看,確實存在選址不當、當地環境容量不足、項目環境治理措施效果有待重新評估等問題。
針對國家不再支持發展現代煤化工的憂慮,金涌表示:“一些項目環評被否決并不代表國家層面不再支持現代煤化工發展,反而是重視和負責任的表現。由于項目環評屬前期工作內容,事關項目選址是否科學合理、將來運行是否有足夠的環境容量、水資源能否支撐項目巨量耗水需求、項目建成后‘三廢’處理能否達到國家相關法規要求等,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此時如果考慮不周、把關不嚴,即便僥幸蒙混過關,一旦項目建成,也會因水資源或環境問題而無法投入生產,給企業造成更大損失。”
“煤化工項目業主須更加重視環保,個別項目環評報告被拒,表明這些環評報告的內容一定存在缺陷。”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馮相昭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事實上,近期上報環保部環評被拒的兩個煤化工項目的環評報告,都是因為報告存在多處要害問題。試想,如果此前不把好關口,項目一旦建起來形成事實,再要改正困難就大了,這也是對煤化工項目的不負責任。”
前不久環評被拒的一家煤制氣項目負責人道出了自己的觀點:“國家環保從嚴是大勢所趨。作為企業,我們希望環保部門加強對環評補正的指導,多多幫助煤化工企業改進優化,盡早通過環評,不能一拒了之。否則,企業前期投了很多錢,每耽擱一天都是損失。”
我國現代煤化工起步不久,目前只是攻克了關鍵技術難題,處于打通流程和對技術的可行性、先進性驗證的初級階段,還無法做到對工程和工藝的集成優化,更缺乏運營與管理經驗,甚至連設計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因設計、設備與工藝選型,以及操作管理不當等出現各種問題,這其中也包括安全與環境風險。只要不懈努力、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集中力量攻克相關技術難題、持續改進優化工藝設計,現代煤化工的環境問題一定能夠解決。
金涌告誡說:“這一點,一些已經建成的現代煤化工裝置已經嘗到了苦頭——一些項目當初在環評階段急于求成、馬虎過關,安全和環保欠賬較多,投產后不得不持續追加安全和環保投入,使得項目投資遠超概算,財務費用激增,盈利能力驟減甚至連續虧損。”
“可見,對項目環評嚴格把關,有利于降低和控制風險,防止項目建設陷入被動,有利于煤化工行業健康發展。”金涌最后這樣表示。
更多資訊請關注石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