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工程機械成為制造大省廣東的“短板”

時間:2015-10-2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目前,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在全球同行中占有重要位置,產品已出口到歐美等工程機械強國,正在向“制造大國”和“制造強國”邁進。

濟寧、徐州、常州、長沙、廈門、柳州,這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六大生產基地。廣東作為制造大省,為何沒有工程機械?這與廣東建設大省的地位實為不相匹配。

重工,乃國之利器

工程機械是中國裝備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概括地說,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設與養護、流動式起重裝卸作業和各種建筑工程所需的綜合性機械化施工工程所必需的機械裝備,稱為工程機械。它主要用于國防建設工程、交通運輸建設,能源工業建設和生產、礦山等原材料工業建設和生產、農林水利建設、工業與民用建筑、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領域。

經過50多年的發展,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已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能生產18大類、4500多種規格型號的產品,并已經具備自主創新、對產品進行升級換代的能力。縱觀我國工程機械工業行業排頭兵企業,其各項經濟指標均好于全行業,前50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比例又有上升,達86%。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中,徐工、中聯、三一、柳工、山推、龍工、廈工等11家中國企業榜上有名,外商投資企業在內有12家企業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其中徐工、中聯、三一等三家航母型企業年銷售額突破800億元。

目前,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在全球同行中占有重要位置,產品已出口到歐美等工程機械強國,正在向“制造大國”和“制造強國”邁進。

據統計,中國已成為世界工程機械生產大國和主要市場之一,國內市場總量占世界市場近1/6。而早在2009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就克服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因素影響,銷售額達3100億元人民幣,產量和銷售額雙雙躍居全球第一。

根據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十二五“期末,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規模將達到900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7%,相比于過去5年27.5%的平均增速以及過去10年23.8%的平均增速而言,未來隨著行業總體規模的不斷增長,增速將逐步回落,行業中長期將進入穩健增長。

基于此,作為建設行業的媒體豈能置身事外?從本期起,本報將設立“大國重工”版面,第一時間報道行業內的新聞事件,深刻剖析行業發展現狀,揭示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為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提供正能量。敬請讀者垂注。

塔吊所占份額絕對不會超過10%

“在我們的建筑工地上,現在有多臺塔吊,都是外地生產的。我們一般常用的塔吊有湖南中聯重科,遼寧撫順的永茂,沈陽的建機。很少用廣東本地生產的塔吊。”正在廣州珠江新城一建筑工地負責鋼構施工的袁經理在接受廣東建設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

袁經理進入建筑行業已經多年,曾經做過多個大型建設項目。但是他們項目上使用的塔吊基本上都是外地生產的品牌。“我們沒有使用廣東生產的塔吊的原因,一是廣東生產塔吊的廠家少,在市場上可供選擇產品不多;二是我們用的塔吊的型號比較大,而廣東生產的塔吊型號小,技術實力有限,無法滿足我們施工生產的要求。”袁經理補充說。

在建筑工地上,不僅像袁經理這樣來自省外大型施工企業的項目經理很少見到廣東生產的塔吊,即使廣東本地的項目經理見到的廣東產的塔吊也不多。因為廣東建筑機械本身就不多。特別是在一些大型建筑工地上,更是很少看到廣東生產的塔吊的品牌。

“在廣東登記在冊的塔吊有3000多臺,而實際上在建筑工地上作業的大大小小的塔吊不止上萬臺。廣東有建筑機械租賃企業500多家,有些大的租賃企業一家就有幾百臺塔吊出租,小的也有二三十臺塔吊租賃。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塔吊中,廣東本地生產的塔吊所占的份額很小,微不足道,總數可能大于5%,但是絕對不會超過10%。”一位非常熟悉廣東建筑行業的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非常明確地說。

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最為常見的施工機械。建筑工地上使用廣東本地生產的塔吊情況,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出了廣東施工機械在全國施工機械行業中所處的地位和狀況。

廣東是建設大省,每年的固定投資在上萬億元。2014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25928億元,僅基礎設施投資就達到了5984.65億元。廣東的投資規模大,建設項目多,建筑工地,星羅棋布。但是在建筑工地上,廣東本土生產的工程機械卻常常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顯然,廣東工程機械的生產規模、產能、產量、在工程機械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在工程機械領域的影響力與廣東建設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工程機械成為廣東這個制造大省的“短板”。

工程機械生產條件“先天不足”

基礎薄弱,先天條件不足,是廣東工程機械“落伍“的一個歷史原因。

工程機械行業屬于裝備制造業。而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裝備制造,國之重器,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布局不僅體現出一個地方的發展意愿,甚至體現出“國家的意志”。

廣東地處沿海,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改革開放之前,國家實行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當時無論是從國家工業的戰略布局,還是從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軍事、政治斗爭的戰略考量,廣東都不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點地區。作為邊陲地區的廣東,制造業方面,國家的投資相對較小,發展相對緩慢。再加上廣東原來制造業的基礎就比較差,各種因素“疊加“,造成廣東工程機械發展的基礎比較薄弱,“先天條件”不足。

錯失傳統工程機械領域發展機遇

廣東裝備制造業基礎薄弱,但是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裝備制造業已成為重要的主導產業之一。廣東省工業總產值居全國第一,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第一大省。非常遺憾的是,廣東裝備制造的優勢在通用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汽車、電氣機械、通訊設備、計算機及系統、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特種船舶等領域,工程機械制造并不在此之列。

廣東工程機械本來有很好的發展機遇。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廣東社會經濟的發展,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工程項目不斷增多,建筑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對于工程機械的需求也“水漲船高”,為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廣東的工程機械生產企業并沒有抓住這一歷史機遇。

“改革開放之初,廣東也有幾家工程機械企業,規模雖然不大,但是與外地的工程機械企業差距也不是很大。工程機械行業的格局真正發生巨大變化的階段是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隨著工程規模的不斷增大,高層、超高層建筑的不斷涌現,施工難度增加,施工技術提高,工程機械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工程機械行業的格局開始出現分化。”一位熟悉工程機械的業內人士介紹說。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省外的一些工程機械生產企業崛地而起,在工程機械行業呼風喚雨,開始發威。中聯重科的前身是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1992年9月28日,中聯重科的前身——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隨后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里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工程機械生產制造商,不僅成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而且將市場拓展到歐洲、西亞等地。徐工集團,1989年成立時只有3.8億元的規模,到2003年就發展成為中國行業第一個百億級企業集團。目前,徐工集團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開發、制造和出口企業,在國際工程機械領域也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就是在這個關鍵的發展機遇期,廣東的工程機械行業“落伍“了。在廣東,有些工程機械生產企業不但沒有大的發展,反而在外省工程機械的沖擊下,市場占有量不斷萎縮。有的工程機械生產企業每年只生產幾十臺塔吊,勉強維持“生計”,更不要說發展了。廣東有家國有工程機械生產企業,已經有超過50年的歷史,但是到目前為止,注冊資本僅有1000多萬,員工200多人。其規模可想而知。

關鍵是“觀念”落伍

廣東工程機械發展到現在,與企業的經營思想、經營理念、市場氛圍也有密切的關系。廣東工程機械企業的有些負責人缺乏“理想”、缺乏“抱負”,更缺少“國際視野”,目光一直關注在已有的“一畝三分地”,不要說進軍國際市場,有的甚至連進軍國內市場的勇氣都沒有。

“省外的一些大型工程機械企業經常會組織一些產品發布會、技術交流研討會等活動,既推動了行業的發展,也提高了企業在行業的知名度。但是在我們省內組織召開一次工程機械的會議都非常困難。”一位協會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該負責人曾經帶領廣東工程機械生產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到外省的施工機械生產企業參觀。有的企業領導看到別人熱火朝天的生產車間,現代化的流水線,也非常羨慕,熱血沸騰,但是一談到自己的企業的發展,熱情迅速降到了“冰點”,只是搖頭。參觀學習,也變成了現代工程機械生產“一日游”。

記者也親身感受到了一些廣東工程機械生產企業的“封閉”。記者接受采訪任務,曾經嘗試聯系廣東原來比較出名的施工機械生產企業。但是,有兩家單位回復,不是說“領導最近比較忙,沒有時間接受采訪”,就是說“現在企業不景氣,沒有什么好說的”而加以推辭。

除了觀念問題,也與工程機械生產企業的體制、機制有一定的關系。據介紹,目前廣東的一些工程機械生產企業還有一部分沒有改制,還是“國有”或“集體”企業,這些企業與改制企業相比,發展的“沖勁”和“動力”不可同日而語。

工程機械發展:需要多方支持

“在廣東,不僅工程機械行業算不上支柱產業,建筑行業都算不上是支柱產業。廣東重點發展的是IT行業、汽車行業。”一位業內人士說起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憂心忡忡地說:“廣東工程機械行業要發展,生產企業要努力,要爭氣,同時也需要各方面的支持。”

工程機械是工程建設的重要依托。工程機械具有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等特點,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有一定的帶領和促進作用。據介紹,湖南的三一重工、廣西的柳工、江蘇的徐工等大型工程機械生產企業在用地、稅收等方面都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其實廣東對于裝備制造業也有一些扶持政策,比如在2014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意見》中對于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就明確提出了加強用地保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強金融服務強化人才支撐、加強科技創新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但是這里提出的先進裝備制造產業主要包括智能制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裝備、新能源裝備、汽車制造、航空制造、衛星及應用等。

如何將工程機械納入先進裝備制造業的范疇應該是業內及社會相關方面積極努力爭取的目標。

中國工程機械

將迎三大機遇

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未來,將有三個重大機遇。

第一,在積極鼓勵消費需求的同時,國家正進一步發揮投資對于經濟拉動的關鍵作用,這一輪的擴大投資會進一步拉動工程機械行業的制造和市場銷售。

第二,城市化機遇。城市化的發展對工程機械提出了很大需求,尤其是地下欠賬很多,為了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政府會加快地下管網改造,這給工程機械提供了很大的市場。

第三,“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海外需求。無論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還是絲路基金等等,都會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也給工程機械制造帶來了一個很好的機遇。

更多資訊請關注起重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