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纖行業“十三五”規劃已經進入最后修改和審定階段。規劃主要由六大篇組成,分別“十二五”規劃發展取得的成績、“十三五”化纖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十三五”規劃的指導思想、發展原則和發展目標、“十三五”化纖工業發展的重點任務、重點實施工程、配套政策和措施。
“十二五”打下堅實基礎
“十二五”期間中國化纖行業取得的成就可以用三句話進行概括:逐步建立起在常規纖維生產領域全球領先地位;高性能纖維生產全面開花,大幅縮短了與發達國家近30年的水平差距;產業鏈合作,品牌建設深入人心,并初見成效。
“十二五”期間我國化纖產業規模穩步提升,2014年化纖產量達到4390萬噸,比2010年增長42.1%,年均增長9.2%;占全球的比重達到69.5%,比2010年提高7.6個百分點;出口量324萬噸,比2010年增長68.8%;出口量也占到全球貿易總量的大約45%,出口量年均增長是14%;化纖占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達到了82.2%,比2010年提高12.2個百分點。
此外“十二五”期間化纖工業在以下六個方面也取得明顯進步,這六個方面分別是行業規模、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品牌建設、標準化建設以及節能減排。這其中有兩項工作是亮點,一項是盛虹纖維流行趨勢的發布,纖維流行趨勢的發布空前帶動了中國化纖企業開發新產品和加大品牌建設的熱潮,也極大地調動了下游企業的參與熱情;設立恒逸優秀論文獎,設立3年來進一步活躍了學術氣氛、提高了學術水平,充分調動了行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3年共收集論文637篇,有近80項技術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應用。
短板和機遇
“十三五”期間化纖行業的發展環境面臨著新的挑戰,行業進入供求關系再平衡期、存量產能優化調整期和高品質增量適度發展期的三期疊加階段。產能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和市場過渡競爭所帶來的硬性風險加大,碎片化和生產規模化的矛盾日益顯現。產業鏈上下游發展不平衡,原料不匹配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化解,自主創新能力弱、高附加值產品生命周期短,智能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滯后,品牌建設能力不強,嚴重影響著我國化纖行業全球競爭優勢的培育。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制約著化纖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但是中國化纖現在面臨很重要的機遇期。我們重點研究了“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之后發現,在“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中,七個領域和化纖直接或間接相關,特別是與高性能纖維相關。未來10年中國高性能纖維將迎來發展戰略機遇期。
原則和目標
“十三五”化纖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鞏固并提升我國化纖行業在常規纖維領域的領先地位,在高新技術纖維領域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化纖強國。發展的五項基本原則分別是總量合理平衡發展、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綠色低碳持續發展、全球布局共同發展。
“十三五”的發展目標目前沒有最后確定,但大致為四個方面:第一是增長的目標,到2020年化纖產量達到5500萬噸,年均增速3.6%。這與中國化纖“十二五”期間年均9.2%的增速有很大的降幅。化纖加工量也達到了5310萬噸,占紡織纖維加工總量比例達到85%。第二,結構優化方面,到2020年化纖差別化率要達到65%,高性能纖維有效產能達到26萬噸,產業用化纖的比例提高到33%。第三,科技創新方面,到2020年新產品產值比重從20%提高到28%。第四,綠色發展方面,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下降10%,再生化纖循環利用率提高到30%,生物基原料替代率提高到2%以上。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按照這個速度測算下來,“十三五”期間化纖產量增加的絕對值大約是800萬噸,而產能的實際增長值只需要600萬噸,包括了“十三五”期間可能淘汰的300萬噸落后產能,這樣我們產能的凈增長大約在300萬噸左右,就可以滿足市場需求。不足部分依靠在建裝置及提高現有裝置的加工率即可以滿足。
重點任務
重點任務一共有六項: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加快兩化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推進循環經濟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完善原料保障體系,實現產業鏈安全發展;推進品牌和標準化建設,提升綜合競爭實力;增強服務引導功能。
在六項任務中,要從生產型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的轉變,這也是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來確定的。制定化纖行業優化生產性服務業結構的專項規劃,將生產性服務嵌入制造,在研發設計、物流、融資租賃、信息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檢測認證、電子商務、售后服務、人力資源、品牌建設等多個領域引導化纖行業的轉型升級,利用“互聯網+”思想創新經營模式、整合資源,構建全方位供應鏈管理服務模式,建設高水平的生產性服務的旗艦企業。在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改造傳統產業上取得突破,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實際上纖維流行趨勢就是這個目的,想通過流行趨勢的發布把化纖整個行業變為生產服務性行業。同時要培養與之相配套的服務型工程師隊伍,加強化纖科技應用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搭建中國化纖紡織教育培訓基地平臺,根據行業轉型發展和產業鏈延伸的新趨勢,重點培養面向生產銷售一線的集化纖、紡織、印染能力于一體的實用工程人才。
在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加快產品開發方面,要著力提高通用纖維與產品研發水平,提升纖維的綠色與高品質生產、錦綸及原料的品質保證;加快突破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突破現有化纖工藝與裝備設計瓶頸;滿足高品質低能耗的市場要求,實現節能與清潔生產、大容量多批號產品的信息自動化及產品可追溯性。
根據國家戰略,“十三五”期間是高性能纖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十三五”期間還要強調綠色發展,除了回收再利用、原液著色外還要采取三替代、三結合、三重點的結合推動生物基因的發展。三替代、三結合、三重點是實現原料替代、過程替代、產品替代為目標,通過對與生物化工產業相結合,與節能環保廢物利用相結合,與功能性改進相結合,重點攻克生物多元層生產技術、海洋生物基纖維原料及生產技術。
在品牌建設方面,要繼續深入研究和發布纖維流行趨勢,打造中國纖維品牌,建立中國特色的新產品推廣模式。要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和國際影響力、擁有一流技術和管理人才的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
更多資訊請關注紡織機械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