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么多年,中國制造業有很大的進步,基礎也很好,但是和國際上制造業水平比較高的國家,如德國、日本、美國、瑞士等相比,在某些領域里差距還是比較大。我曾經和一些企業的同志交流過,問我們的制造業看起來還不錯,進步也很快,但為什么高端的裝備一定要從發達國家進口呢?當然,該進口還是要進口,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為什么我們的制造能力就是提高不上去呢?他們說,往往就差那么一點點,就是越不過去,到底差在什么地方呢?即使有了很好的裝備,但大量的工作其實還是需要人來進行操作、試驗和組合,問題就出在這里。
從現代知識經濟看,很多是不可編碼的知識,也就是俗話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種情況在制造業里還是大量存在,連計算機都替代不了。具體說來,就是經驗和數據。我曾經到汽車廠去參觀,他們的研發中心裝配水平相當不錯,但是和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主要就是差在數據上。比如,車輛在高寒地區和熱帶,不同的狀況下到底是什么情況?這就需要有數據。而別人有很豐富的數據,我們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制造業轉型升級有兩個問題,一是創新,二是精致。創新是要搞出一個新的東西來,而精致是在不改變現有大框架的前提下,把產品做得更精致。除了互聯網意識之外,還需要有工匠意識。培養工匠意識非常不容易,一個人得鉚著勁干很多年,得心無旁騖付出那么多時間,還不一定能干成——但如果不干的話,一定不成。
這就對體制有很高的要求,體制得讓人愿意干。比如現在的某些國有企業可能面臨這樣的問題,某個負責人過了一年半載就換了,他本想干五年,但是任職時間不允許,我曾經看過一個企業,四五年的時間已經換了六七個人了。此外,還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干了以后,即使干成也可能跟自己沒有太大的關系,但萬一出錯了,試錯成本就比較高,最后反而還得被追究責任。如果不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的創新就非常難。
中國下一步的轉型升級,體制、機制和政策要為創新創造條件,否則現在定的很多目標是達不到的。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