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國內機器人產業:需求為機 創新為器

時間:2015-09-2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近年來,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風生水起,以谷歌、英特爾、微軟等為代表的一批美國信息技術企業已悄然布局機器人領域,并將引領該產業的新一輪變革。

“我們公司想了解一下可以給門把手噴漆的工業機器人,能到你們公司看一下相關設備嗎?”“請問你們的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各項技術指標能達到多少?”這是記者日前在參加中國(廣東)國際“互聯網+”博覽會時看到的場景,在博覽會工業機器人展區,前來咨詢的廠商絡繹不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噴漆崗位有毒有害,重體力勞動崗位存在招工難、成本高等問題,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大趨勢。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機器人應用于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機器換人”浪潮不斷掀起。專家指出,在這股浪潮的背后還應注意到,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還處于成長期,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中高端機器人在伺服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核心部件方面主要依賴進口。國內企業要想抓住這一市場機遇,還需加強對關鍵零部件的技術研發,注重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向產業中上游發展,搶占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機遇期。

行情大好難掩技術差距

近年來,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風生水起,以谷歌、英特爾、微軟等為代表的一批美國信息技術企業已悄然布局機器人領域,并將引領該產業的新一輪變革。隨著智能制造時代的來臨,機器人產業將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眾多先進技術融合發展,成為若干智能化服務平臺的一部分,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首席執行官羅軍將其稱之為機器人產業2.0時代。

“我國機器人產業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即將開始,目前我國已經基本掌握了工業機器人的本體設計制造、軟硬件設計、運動學和軌道規劃等技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在機器人主題論壇上表示,如今,我國已成為全球機器人行業最大的應用市場。

盡管我國機器人市場行情一片大好,但羅軍同時強調,我國大大小小的500余家機器人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國內市場只有20%的市場占有率。機器人產業的上游是核心零部件,相當于機器人的“大腦”,而在該領域,高精度伺服電機、高性能控制器、精密減速器等核心技術基本依賴進口。產業中游是機器人本體,也就是機器人的“身體”,產業下游是系統集成商,目前國內95%的企業集中在這一環節上。

北京集慧智佳知識產權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咨詢師柳益青經過專利文獻檢索發現,在上述3個核心技術領域,國內外申請人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持平,但在技術發展水平上,國內外企業存在的差距較為明顯。

“目前,美國在機器人技術創新方面表現活躍,歐洲和日本是工業機器人的主要供應商,并已實現傳感器、控制器、精密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完全自主化。”柳益青經過專利分析后發現,在諧波減速器方面,國內已有可替代產品,但產品的輸入轉矩、扭轉高度、傳動精度和效率與日本公司的產品存在不小差距,在工業機器人上的應用也剛剛起步。在伺服電機領域,我國相關企業近年來也開展了大功率交流永磁同步電機的研發,但在動態性能、開放性和可靠性方面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在機器人控制器方面,國外企業主要在通用多軸運動控制平臺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發,國內企業在控制器運動控制卡方面也開發出相對成熟的產品,但應用較少。

“我國企業已生產出部分機器人的關鍵元器件,開發出了弧焊、碼垛、裝配、沖壓、噴漆等工業機器人。我國自主研發的控制器、伺服電機等關鍵技術,已基本滿足中低端產業需求,但對于芯片加工等精度要求較高的技術領域,國內企業的技術差距較為明顯,高端設備市場多被國外主流機器人企業占據。”佛山市利訊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工程師羅煒偉向本報記者介紹。

創新研發向中上游發展

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是市場需求的急劇增加,當前,我國部分沿海地區的制造業,通過實施“機器換人”計劃提高產品生產效率的做法較為普遍,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計劃對于全面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壯大作用有限。

“相關部門在推廣示范應用的同時,還應將‘機器換人’計劃與培育本土機器人產業結合起來,將機器人產業與‘互聯網+’、智能制造相結合,盡早布局機器人產業2.0時代。如今,一件產品在哪里生產制造并不重要,我國相關企業要設法進入機器人產業的中上游,用互聯網思維開拓中高端市場,而不僅僅停留在生產加工環節。”羅軍強調,由于在高層次研發人才和研發實力方面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自主創新還需與全球頂級研發機構保持合作,緊跟國際技術發展步伐。

在國內機器人技術的自主研發方面,李毅中建議,我國還需加大對關鍵技術的投入和研發,提高零部件自給率,整合現有研發資源,盡快形成一批技術研發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整機及關鍵零部件檢測中心等,同時,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將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做大做強。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專利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保護傘。“國內機器人企業需充分運用專利信息,明確研發思路和方向,制定適合企業研發能力、經營狀況的專利戰略。在加強研發的同時,國內企業還要注重對競爭對手,特別是國外強企的專利分析,降低專利侵權風險。”柳益青建議。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