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幾年間,中國制造以“Made In China”的標志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成為國人驕傲,而今年以來,中國制造業卻遭遇了寒流。大批的企業裁員、重組、倒閉,情況不容樂觀。海爾累計裁員2.6萬,松下停止北京工廠鋰電池生產裁員1300人,聯想裁員3200人等。
如此大規模的裁員背后,預示著“中國制造”正遭遇著空前的危機。一、產業結構不合理。二、產品附加價值不高。三、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四、缺乏創新。
中國制造業的危機和全球經濟的下行也倒逼了中國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各大企業各顯神通度寒冬。一、打造智能化無人工廠。海爾通過“人—物”信息的并聯建造智能化無人工廠,并在網上建設了全球首個用戶交互定制平臺——“眾創匯”。二、注重創新。格力堅持科技先行、堅持企業創新和培養人才理念。三、提高產品的忠誠度。聯想調整定位,簡化產品組合,減少產品數量,加快智能手機產品開發、設計、生產制造等環節。
制造業是一國經濟的重中之重,實體經濟則是國家經濟的主力軍。中國制造要想化解目前的危機,唯有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而未來的中國制造,其內涵應更多體現的將是品牌和創新,而不再只是簡單地模仿和山寨。
更多資訊請關注中國傳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