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整體經濟形勢開始進入“新常態”階段,反應到家電產業就是近幾年來最大降幅在2014年出現。并有望在2015年繼續創新低。
雖然近日有些報告稱,上半年家電市場企穩增長,并預測下半年將延續上半年的增勢。然而,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增長只是線上銷售量的增長,線下仍然是量額的一起下滑,眾多企業的提前新冷年開盤及相關政策也預示著下半年將更加艱難。
裁員從三四線家電企業開始
雖然不愿意承認,但是市場最糟糕的時刻真的要到來了。很多企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通過裁員、關廠等方式降低成本,應對消費需求減退和市場下滑。
實際上,已經有不少位于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的三四線家電企業,從7月底到8月初開始從“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兩端開始裁員行動。
其實外資企業的裁員潮更早。例如微軟從去年7月制定18000人裁員計劃,中國是重災區,該計劃一直持續到今年6月,索尼也在上月宣布裁員1000人,主要波及歐洲和中國。包括夏普又開始以“自愿辭職”方式的裁員。
裁員是企業應對危機的最佳方式
相對于很多家電企業通過“打價格戰”來刺激消費需求一樣。進入產業和市場危機的家電企業,裁員則是應對危機和挑戰的最佳手段。
縱觀全球家電業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在經濟危機時期,企業降成本、挖利潤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裁員。在2008年到2012年的金融危機期間,各企業就紛紛通過裁員來應對危機,其中外資企業最明顯。
2008年,伊萊克斯在全球范圍內裁員3000人,謀求每年節省1.4億美元開支;索尼在全球57個生產工廠裁減1.6萬個工作崗位;夏普為扭轉連續虧損在全球裁員1萬人,主要是中國及東南亞的組裝工廠。
近年來,在外資企業公開裁員后,實際上很多國內企業也紛紛效仿。這幾年間,包括海爾、美的、海信等大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員增效情況發生。
家電企業當前要敢于裁員增效
其實,裁員、關廠都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種自然現象,只是在中國人的認知里,“裁員、關廠”是一個企業發展不下去的表現,所以中國企業總是“報喜不報憂”,裁員也是遮遮掩掩的。
但是,從08年金融危機時期各企業的應對策略可以發現,外資企業是發起第一輪裁員潮的主力,隨后是中國企業。目前,已經有外資企業再度發起裁員,因此可以推斷下,下半年及明年可能會有一大批家電企業,迫于市場形勢,開始加入裁員浪潮中。
當然,與傳統時代的裁員的主因是消費需求衰退不同的是,今年導致企業裁員的主因還有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取代了人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總理明確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轉變。近日,工信部發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公布了入圍2015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名單。
其實,早在政府計劃出來之前,家電企業就開始了智能制造的部署。包括海爾、美的、格力、TCL、長虹、志高等家電工廠的自動化不斷提升。而隨著國家的推動,企業更是加快了智能制造的步伐,大量工廠都開始引入機器人參與生產,大大減少人工成本,也導致了裁員的出現。
裁員更是也是一種智能轉型變革
在互聯網時代,裁員不再單純是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的表現,也間接說明了企業的制造能力在提升。機器人、自動化設備可以完成一些人工無法實踐的操作,特別是一些笨重且危險的程序,同時因為生產程序是被設定好的,所以產品故障率也會相應下滑。
原本,智能制造是為了應對人力成本不斷上漲以及以后工人數量減少等問題的,但是快速發展的企業卻也不得不面對裁員的風波。
雖然裁員會給企業帶來各種各樣的勞動糾紛,但是也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快速切換到“智能制造”的一個契機,只是必須要找到合理的辦法安撫好員工的情緒。
對中國家電企業來說,下半年將是“多事之秋”,必須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才能從容應對,有實力、有干勁的企業可以將危機轉化成機遇,沒有干勁、不愿努力的企業只能等著被危機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