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的“智能制造”長啥樣?

時間:2015-08-1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智能制造,是中國工業經濟陣營里的新技能,還是仍然停留在紙上的概念?“互聯網+制造業”,將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變革?

智能制造,是中國工業經濟陣營里的新技能,還是仍然停留在紙上的概念?“互聯網+制造業”,將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變革?

日前,記者赴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以及山東等制造大省多路探訪,了解企業是如何讓生產活動“聰明”起來的,并感受著智能制造給工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活力與機遇。

2015:中國“智能制造”新起點

6月中旬,記者來到江蘇省昆山市。這座一直被當作中國制造標桿的城市,剛剛啟動一項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提出推動企業開展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技術改造。

在維信諾公司的蒸鍍車間,記者看到,偌大的廠房只有幾名身穿白色工作服、從頭到腳捂得嚴嚴實實的工人在機器前操作各種按鈕。室內安靜明亮,一點沒有傳統流水線上工人那種機械化的重復動作。

“理論上,這些設備只有在亮起紅燈時,工人才會過來檢查一下。”公司總經理高裕弟指著生產設備頂部、茶杯大小的紅綠燈說,“我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了。”

這家公司依靠自主創新,建成了國內第一條被動式有機發光顯示器(PMOLED)大規模生產線,產品出貨量居全球首位,是全球為數不多的掌握了這種新型顯示器核心技術的企業。智能制造的應用,讓這家企業如魚得水。

在深圳,智能制造也已從理論界探討和政策制定者案頭走進眾多企業。國內最大的無線外設設備生產廠商雷柏公司通過研發智能自動化體系,打造“無人工廠”,機器人取代了75%的員工,從最多時3200人到現在的800人,產能卻至少增加了3倍。

年初,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2015年中國兩化融合十大趨勢報告》,預測全國將掀起智能制造模式、推廣智能制造應用的熱潮。智能制造是指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和模式的總稱。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將圍繞產品研發創新、生產線監測與預警、設備故障診斷與維護、供應鏈優化管理、質量監測預測等方面開展集成應用。

之后半年,記者在采訪調研時感到,“智能制造”一詞已成企業家口中最熱的詞。近期一項對中國企業的調查顯示,85%的企業未來一年內有意向引入工業機器人、數字化智能機床、數控系統、3D打印機等智能制造設備,22%的企業未來一年智能制造設備的投入占總預算的20%以上。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認為,今年將是互聯網化產品爆發之年,云計算將為企業供應鏈管理保駕護航,工業4.0將成為傳統制造企業打造智能工廠的標桿。

“智”造: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全球競賽

5月,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被定位為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此時在中國風起云涌,并非偶然。國際金融危機后,歐美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力圖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美國制定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推出了“工業4.0”戰略。

新興經濟體也不甘落后。去年9月印度發布“印度制造”戰略,希望利用后發優勢和低成本優勢成為工業強國。巴西、越南等國也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展開激烈爭奪。

中國已連續5年坐在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位子上,但坐得并不安穩。

盡管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蛟龍”載人潛水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超級計算機、高鐵設備、高壓輸變電設備、萬米深海石油鉆探設備等一大批重大先進裝備證明中國制造實力不容忽視,但在這些超大、超重、超寬、超高的重大技術裝備鼓舞人心的同時,超精、超微產品卻一直是短板。

工信部數據顯示,95%的高檔數控系統、80%的芯片、幾乎全部高檔液壓件、密封件和發動機都依靠進口。去年中國用在進口芯片上的外匯超過2100億美元,成為單一產品進口最大的用匯領域。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還依賴進口。

“當我們把一個個引以為豪的裝備拆解開來,越往下拆,發現的問題就越多。”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認為,通過“舉國之力”實現的重大技術裝備的突破多是單機,無法實現全產業鏈布局。

“制造業是零售業、信息傳播產業等領域發生顛覆性改造以后的下一個高潮。”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啟恒說,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成為未來機遇,對加快我國成為制造強國有重大意義。

根據工信部相關指標,這意味著10年后中國制造的綜合指數將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中的一員。

10年時間如白駒過隙。中國制造靠什么追趕?更何況,人家的腳步并未停止。

在2014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展示了10家企業聯合研發的全球第一個“工業4.0”演示系統。這意味著,德國不僅在向世界提供用智能制造系統生產的產品,還努力扮演智能制造系統供應者的角色。

西門子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赫爾曼說:“全世界的制造業企業都在努力轉變為數字化企業,使產品更加智能,也使生產產品的機器更加智能。我們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建立起數字化企業,這是一個工業的革命和生態系統的變革,需要不斷努力。”

國內也有一些企業在這方面邁出腳步:不久前,浪潮集團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等20多家機構,發起成立中國智能制造信息化推進聯盟,以航空航天、船舶、高端裝備制造等國家核心行業為中心,打造協同創新平臺與成果產業化應用推廣聯合體,圍繞智能制造產業鏈的新需求合力攻關,打造智能制造生態圈。

“智能制造有三個方面:產品是智能的、設備是智能的、生產過程是智能的。三個智能連成一張大網,就成了工業4.0。”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形象地說。

如今,中國制造正在走出模仿和復制階段,創新成為企業競爭的靈魂。2013年,中國企業研發經費為9075.8億元,占全國研發經費總量的76.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研發機構5.2萬個,平均每7家企業擁有一個研發機構。在3D打印、納米材料、生物醫學工程等一些重點領域,建立起一批產學研創新戰略聯盟,推動產業轉移對接。

記者在調研中感到,中國制造業還是個胖子而非巨人。但在不少領域,與世界前沿制造水平的差距處于最小時期,有能力并行跟進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成千上萬家中國工廠,正憑著強大的實力積累和拼搏創新的精神,在智能制造的大旗引領下合力推動著中國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十年如何磨一劍

《中國制造2025》規劃了“三步走”戰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