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是什么遏制了“中國制造”的競爭力

時間:2015-08-1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隨著中國制造產能過?,F象加劇、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變化,一些制造企業漸漸開始將部分工廠轉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

據中廣網報道,“中國制造”和“印度制造”正展開新一輪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中國臺灣的富士康8月8日在印度簽約,它到印度投資設廠的計劃變為現實。富士康上周六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簽訂協議,將在未來五年投資50億美元(約310億元人民幣)在該邦建設電子設備制造廠。隨著中國制造產能過?,F象加劇、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變化,一些制造企業漸漸開始將部分工廠轉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

逐利乃資本天性,哪里的成本更低,哪里利潤更高,自然逃不過資本的敏銳嗅覺。資本與產業在成本與利潤驅動下的全球化轉移,更是客觀規律。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之所以能崛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人口紅利釋放出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而隨著中國東部地區的發展,各方面成本的抬升,一些制造業中心向西部甚至東南亞轉移,也同樣是這一規律的體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富士康50億美元印度建廠,本在預料之中,無須過度闡釋。

應該說,放在全球化競爭的背景之下,比較優勢的變化引發資本與產業的轉移,的確是大勢所趨。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從最初全球制造業轉移的目的地,到面臨更多后起之秀,甚至具備后發優勢的競爭者,也是一個必然趨勢。對中國而言,當然必須直面而非回避。事實上,資本的逐利性以及制造業的轉移,對中國也并非全然是負面效應。

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自身也有需要調整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紅利的消退,依托勞動力成本優勢的低端制造業,在中國也活不下去,制造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也是必然趨勢。就連一些有著“世界工廠”稱號的制造業中心,如今都在動著“騰籠換鳥”、產業升級的腦筋。從這個意義上說,制造業呈現向更低成本地區的轉移趨勢,或許不必過分擔憂。

不過,相比制造業轉移本身,中國制造成本的迅速上升,或許更值得警惕。據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的調研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國。該報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的經濟體,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制造成本指數是96,也就是說,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成本差距已經微乎其微。即便人工成本有所抬升,但中國工人與美國同行的收入差距其實仍相當明顯。

那么,中國制造究竟“貴”在了哪兒?恐怕更值得反思和追問。據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報告稱,10年前,中國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卻水漲船高。這主要歸咎于三個原因:一是中國工人的薪資提高了,從2004年的4.35美元時薪漲到2014年的12.47美元。二是匯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天然氣成本從5.8美元每百萬英熱單位升到13.7美元,漲幅138%。事實上,相比上述成本的增長,由于國內資產尤其是固定資產的泡沫化,勢必抬升在中國投資興業的成本。此外,行政、稅收成本對于中國制造的成本抬升的作用,同樣不能忽略不計。而物流運輸費用的“高燒不退”,也有可能成為壓垮中國制造業競爭優勢的最后一根稻草。由此可見,是否有不必要的成本與內耗在遏制中國制造的競爭力,是值得追問的重點。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