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已經建成723座充電站,2.8萬個充電樁,充電樁數量遠遠低于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國家層面有望建立統一的充電標準及接口,政策的落地將進一步激活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可以說,盡快出臺統一標準,形成合力、打造各家通用的新能源汽車配套基礎設施,為新能源汽車的加速前進掃清障礙。
盡管業界對新能源汽車市場前景看好,但消費者到底買不買賬,除了新能源汽車技術上的革新外,配套設施建設仍是關鍵。目前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就是充電樁設施難以支撐新能源汽車的現有量和未來增量,制約消費者購買的最大問題還是充電樁。業內人士認為,充電設施和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因此只要新能源汽車有了足夠數量自然會帶動充電樁建設。但不可否認的是,公共充電樁的布局,也能反過來帶動新能源汽車的銷售。
充電設施缺口巨大
在2010年前后,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推進,電動汽車充電站也在全國多個省區建起。當時國家電網希望未來實現充電站專營,成為最大的交通能源供應商,甚至有業內專家預測,未來充電站的盈利速度堪比印鈔機。所以擁有渠道優勢的中石化也加入到充電站建設的陣營。
短短五年,充電站并沒有給運營企業帶來預期收益,反而成了燙手山芋。電動車銷量停滯不前,導致充電站大量空置,使用率很低,充電市場供大于求。當初在充電站建設上信心滿滿的公司最終因為電動汽車普及不夠而打了水漂。工信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已經建成723座充電站,2.8萬個充電樁。其中,國家電網公司建成充換電站618座,充電樁2.4萬個,充電樁數量遠遠低于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根據“十三五”規劃,預計到2020年,集中式充換電站將增長到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數量更將增長100倍達到450萬個。由此可見,充電樁建設缺口相當巨大。
據悉,充電站的充電模式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普通充電,采用現在的交流插頭插在車上,需要5-8個小時,或者2-6個小時;第二種是快速充電,充電的電流要大—些,在20-30分鐘內,可為電池充電50%-80%,使汽車可以繼續行駛;第三種是電池更換,這種模式是指電動汽車充電站把用完的電池卸下來,更換上充滿電的電池。電池充電完畢后可供電動汽車行駛150公里。
目前公共領域的充電站都是快速充電模式,絕大多數是為電動公交車、出租車提供充電服務,私家電動車很少去充電,因為快充對電池有一定損耗。而慢充方式需要車主一定的時長,不可能像加油站那樣幾分鐘加滿就走。此外,充電站必須要有較大的面積,才能同時給一定數量的電動車充電,這就意味著購買土地等投資的一系列問題,這不是車企的長項。
由于現階段電動汽車保有量較低,國家電網及企業興建的充電站均處于虧損狀態,在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投資者很難迅速投入充換電設施領域。
充電樁利好政策出臺
今年以來,充電樁行業利好政策持續密集出臺。有消息稱,即將出臺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是充電設施建設的頂層設計。《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指導意見》將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國家層面有望建立統一的充電標準及接口,政策的落地將進一步激活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出相關利好政策。北京市已經開始編制《北京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規程》,將對未來新建建筑預留充電樁接口、電動車停車位等進行規范。根據計劃,今年北京將新建充電樁2000根,達到六環內公用充電設施平均服務半徑5公里的水平。
此外,依托高速公路布局的快速充電網絡也已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中國第一個跨城市充電網絡——京滬充電網絡已經建成,27個充電站之間的平均距離為50公里,每個充電站平均配有2個直流快速和4個交流慢速充電樁。國家電網計劃要在2020年之前,建成670個快速充電站,充電樁的數量將達到2680個,屆時,“四縱四橫”的高速公路充電網絡將貫穿全國,開著電動車橫穿中國將不再是夢想。
公共基礎充電設施在大力推進的同時,相關的配套服務也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北京市民可登錄北京市電動汽車充換電管理服務平臺“易充網”來查詢充電樁的地點以及預約充電。
一些創業團隊也瞄準了這個市場,推出各式各樣便利的App,讓車主可以更加便利地尋找預約充電樁,減少了他們把電動汽車開出門之后的里程憂慮。官方和民間資本的注入,推動了充電樁在中國的發展。
從市場情況看,新能源汽車銷售的火爆,勢必會使充電樁領域吸引投資,分析人士認為,政策與市場的反映給充電樁大規模建設創造了良好環境和有利契機。
充電標準亟待統一
雖然從國家層面充電接口已經有了國標,但用戶還是感覺不統一,不能通用。
中國電動企業聯合會標準化中心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電動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合作,分工負責充電設施的標準制定。在過去的五年中,基本建成了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標準體系,大概有58項標準,包括充電和換電標準。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布了27項標準,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急需的標準基本上完成,但是需要更新和完善的標準還有很多。
在稅費減免的同時,國家還在補貼方面為新能源車推廣加碼。2010年6月初,國家出臺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方案,計劃在深圳、長春、合肥、杭州以及上海等地進行試點,中央財政最高補貼額度在6萬元,在中央出臺補貼措施后,地方政府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紛紛出臺實施方案。
截至目前,根據工信部提供的各地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方案申報情況,共39個城市(群)88個城市列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群)。按照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群)申報計劃,2013-2015年39個推廣應用城市(群)將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33.6萬輛。其中,共有35個城市(群)50個城市出臺新能源汽車配套政策130項。而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青島、廣東、廣州、佛山南海區、惠州、江蘇、南京、揚州、常州、蘇州、西安、武漢、湖南、海口、南昌、蕪湖、瀘州21個地區出臺了新能源汽車補貼細則。按國家和地方財政1:1比例補貼的城市分別是:北京、青島、山東、濰坊、武漢、襄陽、天津、廣州、惠州、西安、福建、龍巖、廈門、湖南、株洲、長沙、寧波、深圳、瀘州、贛州等,上海、太原、運城、廣東、大連、南昌、蕪湖、昆明等城市則按各自不同的補貼方式給予補貼。
與此同時,中國從國務院、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交通部、國稅局,到各個推廣應用城市政府,直接或間接制定了各項推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政策,不斷加碼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助推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
北京落實政策成新能源“急先鋒”
除國家政策外,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群)出臺了相關政策。不同的城市(群)的政策各有不同,政策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補貼方面,根據北京市政府出臺的《北京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管理辦法》,在北京市購買新能源車的補貼與國家相一致,即按照國家和北京市1:1的比例確定補助標準。北京采取1:1的補貼政策,即國家補多少北京市也補多少。2015年消費者在北京市購買了入選《目錄》的電動汽車后,最多將獲得國家和北京市分別補貼5.4萬元,總計補貼金額達到10.8萬元。
除補貼外,限牌限購無疑是與消費者關系最為密切的“大招”。對北京市而言,只有列入備案的車型才能享受單獨搖號的特殊待遇。按照北京新能源汽車配置指標計劃,新能源電動汽車指標自2014年納入北京市小客車總量調控體系,每年的新能源小客車實施增量限制,2014年分配指標2萬個,2015年分配指標3萬個,2016年和2017年新能源車指標額度將提升為6萬個,這一目標也意味著將在2015年3萬個新能源車指標基礎上翻一番。
5月18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發布通告稱,自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4月10日,本市核發號牌的純電動小客車不受工作日高峰時段區域限行措施限制。這一政策的釋出迅速引發坊間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追捧,而這也是政府旨在推廣新能源汽車而祭出的組合拳之一,對于新能源汽車特別是純電動小客車來說可謂是政策利好不斷。
退坡機制促產業政策逐漸完善
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實施,正在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建立,但形成產業化的同時,也需要正常的市場驅動和競爭,減輕產業對補貼政策的依賴程度。
此前,財政部等四部委發布了《關于2016年-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在2016-2020年,對消費者購買的進入國家新能源車目錄的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繼續實施推廣應用補助政策。同時,補助標準將在未來施行逐步退坡機制:2017-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助標準將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另外,續駛里程在100公里以下的乘用車車型將無法再享受補貼。
與現行補貼政策相比,《通知》要求的2016-2020年補貼范圍擴大:四部委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中央財政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實行普惠制。
隨著政府全面出臺支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政策,企業對產品的升級改進和社會對新能源汽車認可度的提升,未來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政策也將逐漸完善。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2014年,中國政府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確實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從國務院到各相關部門都出臺了一系列推動發展的好政策。2015年,科技部將與相關部委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以及產業化、差異化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研究,為電動汽車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如新型鋰電池技術、新型高功率電機以及電動汽車的智能化、網絡化技術等等。搭建共同平臺,建立協同創新模式,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的自主創新體系。
國家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曾曉安也表示,我國中央財政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框架基本形成。2009年啟動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以來,出臺的補貼稅收、政府采購等多方面的政策,涵蓋了研發、消費和配套設施建設等相關環節。2015年,財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政策、落實政策。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