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的紡織服裝鞋帽產業,通過提升品牌“含金量”,推廣自動化生產工具、進軍生產性服務業以及擴展線上銷售渠道等方式,逐漸變身為“先進制造”。其致力于“微笑曲線”兩端的研發設計和市場,同時提升中間部分的技術含量,搶占國際產業分工高端環節。
機器改變勞動密集模式
“落針準確,設備開動就能縫制出精美的平行線跡和正面線跡,高速縫紉且線跡美觀,相當于十余個人的工作量。”名菱工業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最新科技產品——直接驅動式程序式電腦花飾機,突破了世界上最快的縫紉速度,與傳統機型相比機械操作時間縮短了約28%,耗電卻減少了約15%。
目前,厚街已有600家鞋機生產銷售企業,鞋機業以節省人力、自動化、智能化為主攻方向,產品創新力度、速度已經走在意大利、臺灣鞋機業前面。在厚街宏運鞋業,工廠引進現代化的設備代替人工,工廠僅在針車這個流程上使用機器就節省了30%的人力,全廠工人減少了40%,但每名工人年產值從1500雙增加到2000雙,生產產值卻與此前持平。綠洲鞋業使用先進機器后,僅“成型”生產線就從原來每條100人減少至85人左右。
通過使用先進機器設備越來越多,原本以勞動密集為特征的東莞紡織服裝鞋帽制造企業逐漸走向自動化生產,變身為“先進制造”。大朗是全球最大的毛衣加工集散基地,最多時大朗的傳統織機有將近50萬臺,但其效率比較低。由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研發的自動化裝備改變了這一切,大朗用不到5萬臺的數字織機就已超過原來50萬臺傳統織機的產能。在工人由最高峰的約15萬人減少到9萬人之后,大朗工業總產值由2009年的120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190.6億元,2014年年產毛衣4億件(套),年毛衫的出口總額超過20億美元,約占全國毛衫產品出口的30%。
品牌的勝利
提升“微笑曲線”中間部分技術含量的同時,東莞的紡織服裝鞋帽行業一改過去單一為外商配套加工、貼牌生產的經營模式,涌現了一批自有品牌企業,致力于“微笑曲線”兩端的研發設計和市場。1999年,以純從批發市場撤出,放棄批發生意,轉向建設品牌專賣道路,它的成功激勵松鷹、小豬班納、穎祺、遠夢、百思特等一批企業逐漸踏上品牌建設的征程。都市麗人、搜于特(002503,股吧)等品牌還放棄原來的車間和生產能力,而在品牌營銷、研發、設計師招聘和培養、市場定位、渠道開發等領域苦下功夫,最終成功實現了上市。
在東莞的高端百貨商場第一國際,一家名叫tibaoaucheho的品牌男鞋店盡顯格調,這里的男鞋2000元起價、貴到上萬元。除了東莞之外,目前該品牌店只開在全國的一類市場——從北京的燕莎到廣州的奢侈品中心太古匯。該奢侈品牌的擁有者其實是東莞一家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琪勝鞋業。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閉幕式上,中國體育代表團所穿的皮鞋都來自厚街琪勝鞋業,其中包括姚明的“巨人之鞋”。
目前,東莞作為全國首批十大紡織產業基地之一,擁有虎門服裝、大朗毛織、厚街鞋業3個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和中國品牌服裝制造名鎮等一批紡織服裝產業基地;全市紡織服裝鞋帽產業有7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其中東莞以純集團主營收入為68億元;各類紡織服裝鞋帽名牌名標54個。
東莞紡織服裝鞋帽產業品牌的創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多層體系的構建和經歷演化過程,包括企業品牌群、產業集群品牌、國際性區域產業品牌。如虎門鎮,通過培育品牌、打造虎門服裝創新中心、營造消費環境、積淀時尚文化等方式來實現產品升級,改造提升服裝產業。大朗鎮對毛織產業進行營銷策劃,撥出專款100多萬元在國內乃至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大朗”、“大朗毛織”商標進行了注冊,成功打造了“大朗毛織”這個區域品牌。
生產性服務業的形成
東莞紡織服裝鞋帽行業進軍高端的破冰之舉,還基于生產性服務業的“2.5產業”上。虎門鎮以服裝產業集群為依托,以完善服裝產業鏈為支撐,以國際服裝交易會為載體,使得企業擁有原料加工和咨詢培訓等配套,并形成從人才、裝備、設計、生產、銷售、配套和一體化服務的產業結構網絡。“織城”大朗同樣注重完善城市平臺,目前形成了8.9平方公里的毛織商貿區、5條毛織專業街,實現了產業高端資源集聚。
鞋業的轉型更加令人矚目。由于人力成本及原材料等要素價格上漲,東莞不少制鞋企業轉移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等國家。在東莞市鞋業商會秘書長劉偉看來,目前鞋企的外遷,只是生產環節遷出,但是原料采購、產品研發等功能依然保留在東莞。他認為,東莞制鞋業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原材料和技術已經非常完備,成熟的工程師也都集中在此,這是東莞最大的優勢。大量研發公司在東莞落根,目前厚街目前擁有近500家鞋業研發公司,東莞規模以上鞋企85%以上都成立了研發部門。
目前全球鞋業70%的中高端貿易訂單都在東莞接單,大部分在莞生產,部分發散到全國各地,包括浙江、溫州等企業的訂單都是從東莞發出。中國最大的女鞋生產企業之一華堅集團,在厚街鎮政府支持下成立的世界鞋業總部基地今年開業,瞄準全產業鏈的整合,為當地中小鞋企提供服務。華堅集團的負責人說:“這里是研發中心、貿易中心,也是采購中心、檢測中心、快速打樣中心……跟鞋子有關的一切服務我們都能提供,為中小鞋企節省成本,賺更多錢。”
隨著產業的轉型,厚街鞋業從業人員由2008年的14.7萬人下降至13.5萬人,專業設計、管理人員比重則由12.5%上升至16.8%。華堅集團董事長張榮華分析,東莞已形成的貿易、新材料研發這些成果不會消失,未來貿易、結算、研發、人才培訓才是東莞鞋業的空間所在。大型鞋企綠洲鞋業公司的總經理甚至自信滿懷地宣稱“在制鞋行業正在出現"中國制造"向"中國設計、全球制造"轉變的趨勢。”
更多資訊請關注紡織機械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