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微波輸電技術前景展望

時間:2015-07-1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從超高壓輸電技術到高溫超導體材料的研發,人類在提高輸電效率和改進電線材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過,近年來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和相關產業界人士嘗試反其道而行之,希望能夠通過無線的方式來實現電能的傳輸,從而從根本上擺脫對于電線的依賴。最近,日本科研人員在這一方面就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性進展。

自從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用于傳輸電能的各種電線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品。雜亂的電線也是生活中一道難解之題。

從超高壓輸電技術到高溫超導體材料的研發,人類在提高輸電效率和改進電線材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過,近年來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和相關產業界人士嘗試反其道而行之,希望能夠通過無線的方式來實現電能的傳輸,從而從根本上擺脫對于電線的依賴。最近,日本科研人員在這一方面就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性進展。

今年2月,在日本神戶港,三菱重工在其下屬神戶造船所內,開創性地使用一塊高13米寬8米的平板型無線送電設備取代此前一直占據主流地位的拋物面型無線送電設備,成功地將10千瓦的電力轉換為電波后,發送至距離500米外的無線受電裝置,點亮了與無線受電裝置相連接的藍色LED燈泡。今年3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也運用其它方式,成功地通過電波以無線傳輸的方式,將1.8千瓦的電力傳輸至距離55米外的接收裝置。這一系列試驗的成功標志著,地面上的無線輸電技術已經越來越接近實用化階段。

那么,無線輸電技術的實用化究竟將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便利呢?

眾所周知,在全世界所有用于架設高壓電線的高大鐵塔頂端,都加裝有一個永遠閃爍著紅色光芒的航空障礙燈,用來為飛機等航空器提供飛行障礙警示。但很多人不知道,由于這些航空障礙燈本身并不能直接使用高壓電線所輸送的高壓電,而必須在電塔上為其另外單獨架設一條低壓電線以提供電力。多數情況下,這條低壓電線的長度大致在500米至1000米左右,所提供的電力約為10千瓦。而這與神戶港試驗所達到的輸電距離和能力幾乎一致。因此,目前比較樂觀的估計是,在未來5年之內,無線輸電技術就能夠取代上述低壓電線的架設。

過去,當電塔和高壓電線被地震、霜凍、暴雪等自然災害破壞后,由于搶修電塔和重新架設高壓電線的工程費力費時,因此如何盡快恢復斷電地區的電力供應往往成為搶險救災過程中的一大難題。而在未來,隨著無線輸電技術的輸電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人們完全可以使用直升機將無線送電設備和受電設備吊裝至斷電地區,從而通過無線輸電的方式來實現緊急供電。

此外,當前被視為主要新型能源技術的海上風力發電,在未來也完全有可能直接以無線輸電的方式,將遠離海岸線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所產生的電力傳輸至陸地,而無須鋪設海底電纜,從而大幅削減建設和維護的經濟成本。

對于普通人而言,無線輸電技術的應用前景也十分廣泛。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已經開始有越來越多腿腳不靈便的老年人依靠電動車、電動輪椅等設備來實現移動、出行和生活自理。但是,在固定插座上插拔電源線來對電動車等設備進行充電的傳統方式,對于大量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而言,無疑是一件既困難又麻煩的事情。在未來,無線輸電技術的成熟會使得這一切變得十分輕松。老年人只要駕駛裝有無線受電裝置的電動車進入到無線送電裝置附近的一定空間距離之內,充電的過程將自動被完成。

實際上,除了上述具體的應用實例之外,無線輸電技術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其有可能在無限廣闊的宇宙空間為全人類開辟出一條全新的能源獲取通道。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太陽能發電技術并不新鮮。從家用的太陽能熱水器到荒漠中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陣列,都是人類通過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光來獲取電能的具體方式。但是,任何鋪設于地球表面的太陽能發電設施都至少面臨著兩大無法克服的難題:一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日夜交替,二是大氣環流造成的霜霧雨雪。

為此,有科研人員提出,能否向距離太陽最近的地球赤道上空的靜止軌道上發射一種專門太陽能發電衛星,并為其安裝上正反兩面均能發電的巨大太陽能電池板。如此一來,由于不再受困于上述難題,太陽能發電衛星發電效率將高出地面太陽能發電設備10倍以上。這也就是“宇宙太陽能發電”構想。

據測算,按照目前人類所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的能量轉換效率,如果能夠在距地球赤道約36000公里上空的靜止軌道上,發射一顆配有邊長為2.5千米的正方形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衛星,其發電量可達到100萬千瓦級,足以和一座核能發電機組相媲美。

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要從遙遠的太空中將如此巨大的電能傳輸回地球表面供人類使用,顯然不可能再采取架設電線的傳統輸電方式。因此,無線輸電技術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就成了“宇宙太陽能發電”這一宏大構想能否轉化為現實的關鍵之所在。

目前,隨著無線輸電技術的相關試驗不斷取得成功,以經濟產業省為核心的日本相關研究開發機構已經預測,到21世紀40年代,“宇宙太陽能發電”將得以實用化。屆時,宇宙空間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將被太陽能發電衛星轉化為巨大的電能,并運用無線輸電技術源源不斷地傳輸至地球表面。這對于人類逐步擺脫化石能源及其所造成污染問題,無疑將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