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8時至28日8時,南京主城區南部、浦口區南部和江寧區大部分降水量超過250毫米,市區部分淹水嚴重地區水深超過70厘米;
26日20時至6月28日8時,張家港市普降大暴雨,多地網友發布“看海圖”;
27日晚間起重慶持續強降雨,多座城鎮被淹,致廣元和巴中兩地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1人死亡3人失蹤;
28日晚間成都突降暴雨,最高洪峰流量達11000立方每小時。此次暴雨,南江受災嚴重,數百輛汽車被泡成“廢鐵”;
根據國家防總的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41座城鎮因暴雨內澇受淹。城市看海現象已經出現了好幾年了,此次淮河流域出現的較強降水過程,再次將中國城市排水系統的不堪一擊展現的淋漓盡致。
城市排水顯然已經不是某一個城市的問題,它是中國城市集體面對的現代性難題。城市排水也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缺陷累積而成的系統危機。一個下水道,幾乎是中國城市病的縮影。
綜合各專家以及政府官員的看法,我國出現特有的“看海”原因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降雨集中;
■城市的硬化導致了生態的變化,過度工程化導致了很容易形成澇水;
■排水管網大部分建設于上世紀60年代,已過使用壽命;
■地下排水管網線路走向存不合理;
■市政交通工程阻斷地下水流走向;
■道路修建導致雨水分流不暢。
總的來說,中國原有的排水設計中,只有排水和防洪,但是沒有防澇。這就意味著,在城市規劃區里,如果排水管網已經無法將水排出去了,沒有任何工程措施來提供另一套解決方案。
而國外是有這么一套設施的——如果管網不夠用了,就走另外一套設施,水都能排到河里或者存起來。
巴黎:排水系統復雜多樣
自1892年,游客就開始坐觀光車參觀巴黎下水道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法國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統總長近2400公里,成為世界上排水系統最為復雜的城市之一。
巴黎的排水系統總體上分為5級排水管道,從下水道到主渠道可供維修人員進入檢查、維修、排污。維護人員可持終端設備到現場進行維護,每年至少兩次。近年來,巴黎市還興建了3條地下蓄水隧道和8個蓄水池,蓄水能力達到80多萬立方米,從而緩解暴雨來襲時城市排水的壓力。
柏林:推行“雨水費”制度
從1873年興建第一條下水道開始,德國柏林至今已建成總長9300公里的下水道系統,其75%的下水道采用雨水和污水分別處理的獨立排水系統。
柏林在全國較早實施了“雨水費”制度。無論是私人房屋還是工廠企業,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必須按房屋的不滲水面積,交納每平方米1.84歐元的費用,采取雨水處理措施的用戶可獲得減免優惠。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廣場,19棟高層辦公樓的屋頂雨水都被收集起來,儲存在五個地下水庫,每年儲水量可達2.3萬立方米。
鹿特丹:水廣場一舉三得
歐洲最大的海港城、荷蘭第二大城市鹿特丹的海拔低于海平面,卻鮮有“水漫金山”式的澤國景象,這得益于其完善的排水系統。
為了從源頭上對降雨進行分流和吸收,該城鋪設了透水性能好的磚塊,并根據一定坡度向周圍綠地透水。實施多年的“屋頂綠化計劃”更是讓屋頂發揮“吸水海綿”的作用,減緩雨水進入地表的速度。該城正計劃新建“水廣場”。水廣場順地勢而建,由水池和溝槽組成,相連形成一個巨大的可循環網絡。水廣場大部分時間是干燥的,供民眾休閑娛樂。下小雨時,溝槽中的水會流至水池,形成天然水景,遇到暴雨時即刻變身為高效的防澇系統。
東京:建世界最先進排水系統
日本是個臺風多發國家,臺風季節首都圈地區也經常降暴雨,但東京卻很少出現內澇。首先,東京設有先進的降雨信息系統來預測和統計各種降雨數據,再進行各地的排水調度。其次,暴雨后東京路上不積水得益于人工建造的“川”。類似壕溝的“川”密布東京都,排澇作用非常大,所有細小水道都通往“川”,再通過比“川”更深更寬的地下水道通入東京灣進海。
此外,東京投資2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0億元),耗時14年(1992年—2006年)建成了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首都圈外圍排水道,整個排水系統的排水標準是“五至十年一遇”,全長6.3公里,包含5根直徑30米、深60米用管道聯通的豎井和1個調壓水槽,系統總儲水量達67萬立方米。
倫敦:河流下方建排水隧道
英國首都倫敦的排水系統建于19世紀中期維多利亞時代,距今超過150年歷史。1865年,倫敦共修建了超過20000公里的排水工程,構成了倫敦排水系統的基礎。
2007年,倫敦政府投入17億英鎊實施“泰晤士隧道”方案,即在泰晤士河下方建設一條長35公里、最深處達75米的“深層排水隧道”。隧道將連接34條位于“污染最嚴重”地帶的下水道,有效阻止未經處理的污水在降雨的時候流入泰晤士河。
2011年,倫敦泰晤士河水務公司又投資36億英鎊修建一條近40公里長的超級污水排水溝,據稱能有效吸納污水,并能解決泰晤士河100年的污染問題。
更多資訊請關注樓宇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