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風電項目的大批上馬,很多化工設備企業都瞄準了這個領域。陽煤化機公司董事長李廣民就坦言,他們正在加快新產品研發進度,加快風電等新裝備的開發與研制。但筆者認為,風電產業火暴的背后,還存在著知識產權弱勢的隱憂,化工設備企業在轉向這個領域時,需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支撐。
一方面,目前國內風電產業多數技術都是從國外引進的,靠從國外拿圖紙來進行生產,這種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拿來主義”,極易引發知識產權紛爭;另一方面,雖說隨著風機大型化的發展,絕大部分組部件均實現了國產化,但國內企業由于缺少風電機組成套設計和各組部件之間相互配合的專利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并不多。所以化工設備企業在轉戰這個領域時,應當穩扎穩打。
由于國內風電產業發展時間短,研究的積累非常的缺乏,導致風電研究人才非常稀缺,如果我們不能夠靜下心來好好的培養自己的人才,要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另一方面,國內風力資源有著自己的特點,如何適應國內特殊的自然環境,如低風速與沙塵暴、低溫、雷電、臺風,如何滿足并入電網運行的技術要求如電網不平衡運行、電網電壓跌落的低電壓穿越、電力系統調度等以及針對產品的可靠性設計等,這些中國風能資源的特殊要求都應成為國內風電產業、設備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風電產業因其投入大,技術水平高,被稱為“巨人的運動”、“燒錢的產業”,隨著國內風電產業超常規跳躍式發展,風險和機遇并存。如何使化工設備企業能依據自己在裝備業上的優勢,搶灘這個領域,關鍵還是解決自主知識產權問題。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