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屆中德先進制造與管理論壇上,中德專家聚首杭州,共話工業4.0。中德專家就智能制造形成共識,一致認為,企業放棄孤島式生存的想法,加入全面改革的行列,才能成為智能化生產技術的受益者。
工業4.0時代正加速駛來,中國制造如何擁抱這場新變革?近日,省經信委牽手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在杭州舉辦了第五屆中德先進制造與管理論壇。與會專家就如何推進智能制造展開一場“頭腦風暴”。
中德專家就工業4.0達成共識放棄孤島式生存想法
智能制造形成共識
制造業的智能化改造已經成為與會中德專家的共識。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制造業再次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作為傳統科技工業強國,德國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通信和信息技術博覽會上推出了新工業戰略計劃“工業4.0”,引起各國重視。
“工業4.0是關于產品生命周期上整個增值鏈組織與控制的新階段,以日益增強的客戶個性定制的需求為導向。”作為工業4.0的發起人之一,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工業與組織研究所董事倫特斯非常看好新技術帶動的制造業智能化轉型。他說,移動互聯網及物聯網滲透我們生活的同時早已滲透進我們的工作環境。
出于對制造業“空心化”的擔憂,發達國家紛紛轉戰“再工業化”和“高價值”戰略。倫特斯發現,盡管德國制造業發展較快,但目前還是只有29%的企業擁有工業4.0的策略布局,改革如履薄冰。對我國而言,少了發達國家產品的技術優勢,轉型任務表現更為復雜艱巨。
“經歷30多年的快速發展和追趕,中國制造業已經初步具備躋身制造強國的基礎。”中德先進制造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核成亮出兩組數據:2014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到22.8萬億人民幣,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組裝一部蘋果手機獲取的價值是其中的3.6%,大約6.5美元。創新能力不足、產品低端、附加值難見突破的歷史頑疾,加上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導致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
從大變強,不只是從工業3.0向4.0的簡單過渡。“我們的制造業發展參差不齊,有的處在工業2.0階段,有的在3.0階段,極少數接近4.0水平,因此中國制造業現在是工業2.0、3.0和4.0并行發展,智能制造要慢慢來。”王核成說。
放棄孤島式生存
生產車間內,用一款機器人代替車間工人的流水化操作,這就是智能制造的工業4.0?還遠遠不止!
“工業4.0不僅僅是技術的轉變、生產過程的轉變,也意味著整個管理和組織結構的調整。”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工業組織研究所資深科學家托比亞斯·史托林展示了在企業中實施工業4.0的基本要素:智能工廠、虛擬的物理系統和信息交流技術。
與以往集中式控制的工業生產模式不同,工業4.0更強調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數字化的生產模式。托比亞斯·史托林說:“我們的生產正面臨著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種類豐富化和采購市場國際化等新的消費需求,這迫使我們練就對客戶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通過智能化改造,我們希望客戶個性化產品單個生產的費用可以變得和大批量生產的費用一樣。”
智能制造、大數據分析、3D打印……這些新概念的制造過程,正在消解傳統制造業的困境:創意更天馬行空、模具更無邊界、產品更具辨識度。托比亞斯·史托林對工業4.0的預期是,保證核心行業每年有1.7%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
工業4.0并不是建立在計算機集成制造上的新版本,而是一系列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方。王核成建議,中小企業放棄孤島式生存的想法,加入全面改革的行列,才能成為智能化生產技術的受益者。
從操作者轉向決策者
“盡管有機械化,人仍處于中央位置。”在演講的最后,兩位德國專家都用這句話作為結尾。
智能工廠和物聯網,讓重復性的體力和腦力工作不斷被智能機器替代。牛津大學對美國702種工作做了一項調查發現,未來10到20年間這些從業者中47%的人肯定會被機器替代。智能化改造后,資本不再是稀缺資源,創新型人才反倒變成工業4.0時代最稀缺的資源。
人也要變得智能化。對于工業4.0時代人才的培養,中德專家都談到了傳統教育體制的改革,既然選擇了智能制造體系,就需要一支新型的產業工人大軍。倫特斯認為人機交互以及機器之間的對話將會越來越普遍,人將從操作者轉變為規劃者和決策者,人類要開始和機器賽跑。
西門子的智能工廠架構中,和清華大學共同建立了“西門子清華先進制造研究室”,通過產學研密切合作來提升制造業水平。西門子中國研究院專家趙雄飛提到,人才正成為各國發展制造業競相追逐的對象,尤其是那些能夠創造出新產品、新服務或新商業模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