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IT制造業的目光,再次聚焦深圳。投資244億元的華星光電二期,昨天正式量產,深圳由此再添一條8.5代液晶面板線,項目設計產能為每月12萬片,主產大尺寸面板,9月實現滿產。
加上一期生產線,占地達60萬平方米的華星光電8.5代線廠區,全部量產后每月產能26萬片,將成為全球液晶面板行業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的8.5代線,由此掌握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國際話語權。
緣何全球效率最高?TCL集團總裁、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CEO薄連明自豪地說,華星光電已經具備了工業4.0的雛形,強大的信息化系統和智能制造支撐起8.5代線的高效運轉。在“中國制造2025”大背景下,華星光電已經成為智能制造領域的領跑者,有望全面提升中國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無燈工廠高度智能化
華星光電擁有亞洲最大的單體廠房——10萬平方米。
如此大的廠房,工作人員卻只有幾十人。記者透過玻璃看過去,車間里基本沒人。“我們基本是無燈工廠。整個生產過程,全都依靠機器手臂自動化控制、智能控制。”薄連明說。
“這種高度智能化的信息生產系統,其作用甚至要大于CEO。”薄連明告訴記者,一塊玻璃基板進入生產線后就被打上條碼,這些數據將終身保存。“生產中產生的成千上萬數據參數,都將進入華星光電信息系統,并做后臺處理。”
這讓每塊華星光電的面板,都有據可查。假如一臺用了華星光電面板的電視機在若干年后壞了,能通過條碼一直追溯到此前的車間里,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分某秒,某人負責這塊面板。
工業機器人讓生產實現了全自動化。薄連明透露,工廠里兩臺機臺之間的連接設備,全是機器人操作。同時,從玻璃基板、白玻璃進入到產品下線大約需要13.5天,在這個過程中,各個機臺通過自動化設備連接,中間有儲備的設備卡匣,什么時候恰當地轉到下一個機臺運作,都有嚴格的數據計算。
“機器人操作更精確,還可以防止人為干預和污染,提高產品質量。”薄連明坦言,智能制造和信息化技術真的讓華星光電如魚得水。
華星光電每天要對眾多參數進行分析處理,生成有關品質、良率、支撐穩定性等方面的信息。這些數據信息與企業ERP系統、CIM系統等一起,形成一套BI(智能分析)系統,以此支撐每天公司的決策。薄連明深有感觸:“對我們來說,離開智能制造,將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