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機器換人”正流行的時代,似乎到哪都能聽到關于“機器換人”的討論,每個地區都在關注“機器換人”,仿佛每個制造業企業都在布局“機器換人”,建設智能化工廠。但是,“機器換人”是否真的這么火?是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愿意參與其中?還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毋庸置疑,在人口紅利消失的中國,實施“機器換人”,建設智能化工廠,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最好出路,但是縱觀現在參與“機器換人”的企業,都是各個行業內有實力、有影響力的大企業,他們有資金也有能力在設備更新上進行投入。而“機器換人”能在中小微企業得到普及嗎?很多人會用大勢所趨來形容中小微企業發展“機器換人”的急迫性,但是從各個方面來說,中小微企業要實現“機器換人”,發展智能制造,恐怕還很難!
(一)現代裝備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周期一般為2—3年,企業對技術改造成本要求1—2年內回收成本,資金壓力較大,因此對規模小,流動資金短缺,申請銀行貸款難的中小微企業來說,巨大的資金投入,阻礙了他們“機器換人”的步伐。另外中小微企業普遍工業基礎和綜合實力都比較弱,特別是一些小微企業,可能還是傳統的小作坊模式,設備還處于底層,也沒技術支持,推行“機器換人”這個工程太浩大,根本無法實現。
(二)我國很多制造業企業以代加工為主,沒有自己的品牌和產品,只能跟在別人后面,而代加工的產品可以需要隨時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修改,一旦建立統一化、標準化的自動化流水線,用機器來代替人了,那會面臨一旦產品有修改或調整,整條生產線都需要調整的問題,之前的一些模塊、標準可能不適用現在的產品要求,以前的產品就會全部廢掉。所以,很多中小微企業還不能達到“機器換人”的水準。
(三)“機器換人”并不是僅僅意味著生產線的更新,也不只是硬件的投入,還有軟件的投入,要實現一線員工盡快向知識型生產者轉型。一些中小企業的領導本身沒有長遠的目標,自身對“機器換人”認識不夠,再加上員工普遍素質較低,不能快速的適應這種轉變,也就無從談“機器換人”了。
(四)發展“機器換人”,建設智能化工廠,本身也會對中小微企業產生猛烈的沖擊。我們知道未來數字化工廠的趨勢是向柔性化方向發展,幫助企業實現小批量、多批次的混線生產,這在西門子的數字化工廠中已經得到了體現。這也就意味著,很多大企業也可以進行小批量、多批次的生產,而且效率很高,這樣就不需要一些中小微企業幫忙代加工了,這勢必會使一部分中小微企業陷入生存危機,迫使他們轉型,轉向更高附加值的領域,但是這種轉型對中國目前的中小企業來說還很難。
結語:當“機器換人”被炒得沸沸揚揚,大企業們紛紛布局,花大力建設智能工廠時,中小企業顯然難以在這一塊與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比肩,目前,大部分中小企業對機器換人還持觀望態度。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專攻細分領域,把某一塊做精、做尖,走整合與合作之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盲目跟風,逐步進行設備更新,或許才能在“機器換人”的浪潮下不被淘汰。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