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Industrie4.0)再次成國際制造業界的核心話題。在工業展會場里,不單有專門的工業4.0論壇,還有滾動討論工業4.0的未來趨勢、實施案例,甚至有不少參展企業把工業4.0作為展覽的主題,譬如西門子公司的主題是“邁向工業4.0——引領數字化企業進程”,還有德國本土公司提出了“Conceptforthefuture”,等等。
實際上,“得未來制造業者得天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互聯網化已成歐美與中國的共識。作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舞臺之一,漢諾威工業展在2011年就已經提出工業4.0這一概念,后者成為了德國的國家戰略。另一邊廂,美國在金融危機后重新審視其制造業,提出了制造業復興的計劃;中國在也先后提出了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以及相關的“互聯網+”等等。
在中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先后引發了制造業界的廣泛討論。中國國家發改委特邀研究員郭凡禮就曾對媒體分析,工業4.0讓政府與企業合作提高產業競爭力,“中國制造2025”對制定的特定產業領域,也可以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去發展。
在西門子(中國)執行副總裁王海濱看來,“中國制造2025”的一個核心方向是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王海濱說,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與實現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關鍵是工業4.0的落地問題,包括推進智能制造或數字化工廠在中國的試點”。
就是在這種制造業轉型競爭從概念走向落地的大背景下,跨國工業企業已經提出了各自在制造業的推進角色。它們的實踐有的已不能被國內制造業升級的現實所覆蓋,譬如,西門子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赫爾曼在漢諾威說,“必須指出的是,(制造業)僅僅關注在生產過程中的自動化,不能滿足不斷發展的互聯網經濟的需求。”
實際上,讓數字化覆蓋整個企業生產價值鏈已經成為先進制造業概念落地的一個重要趨勢。西門子首席技術官何睿祺(KlausHelmrich)在漢諾威公開表示,其公司正在為工業4.0的落地提供解決方案,包括推進“數字化企業”(DigitalEnterprise),讓設計、生產、工程、服務等企業運作都在同一個數字平臺上進行,把制造業向“數字制造”轉型。
何睿祺說,企業們進行工業4.0的升級、數字化,目標都離不開縮短產品上市時間,提高生產靈活性以及質量,提升效率等等。“而且,制造業工廠向數字化轉型,不單是大型工廠,中型企業也有條件進行。意大利已經有案例,讓一家大約50人的工廠實現了數字化。”
王海濱分析,企業競爭的核心利益來源于效率和靈活性(包括質量)以及創新周期,還有產品上市時間。他說,工業4.0和數字化工廠并不是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而是通過數字化去解決這些問題,包括通過軟件幫助流程工業的企業實現數字化移交,通過數據分析來做預防性維護服務等。
更多資訊請關注運動控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