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類對于安全生產的探索從未止步;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對于安全的需求也越發強烈。
早期,人們通過佩戴安全防護裝備、在設備上加裝安全防護裝置等形式來避免人員在生產過程中因事故而死亡或受傷。
然而,通過物理手段來保障人員傷亡的方式終究不能避免事故的發生。人們逐漸意識到,信息、傳感、通信等技術在安全生產中的重要性。各種災害監測預警傳感技術、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大量運用到安全生產工作中,提升了事故災害預防能力,極大的降低了安全生產事故。
如果把此前物理防護為代表的階段比作安全生產1.0時代,以安全監測監控系統等為代表的階段比作安全生產2.0時代,那么隨著“機器換人”大潮的臨近,安全生產將迎來3.0時代,此時,工人的勞動作業將完全由機器替代,危險作業場所不再有人員作業,即便機器出現事故也不會造成人員傷亡,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將得到極大提升,我國安全生產形勢將發生根本性轉變。
我國“機器換人”大潮臨近。2014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2015年正式實施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換人工程。目前,我國浙江、廣東等地通過“機器換人”戰略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積累了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如浙江省2012年實施“機器換人”戰略以來,每年投入3000萬以上,按照浙江省政府的估算,在三年內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完成“機器換人”后,浙江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將由目前的10萬元/人年上升至14萬元/人年,勞動生產率提高40%。
安全生產3.0時代,“機器換人”能夠突破我國安全發展瓶頸。
當前我國安全生產形勢十分嚴峻,安全發展遭遇瓶頸。一是事故總量依然較大,2014年全國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29.8萬起;二是傷亡總量依然較高,2014年各類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達6.6萬人;三是重特大事故仍時有發生,2014年發生重特大事故42起。另外,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降幅也呈現逐年放緩趨勢,特別是2008年我國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首次降到十萬人以下之后,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降幅有所放緩,均從10%以上下降到了10%以下,我國安全發展遭遇瓶頸。
首先,“機器換人”后事故總量大幅降低。機器與人相比可靠性較高,能夠降低因誤操作、違章作業等產生的事故。其次,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機器換人”后作業場所人員大幅減少,甚至實現無人化生產,即使設備發生事故,也不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將得到有效遏制。第三,職業危害方面成效突出。存在有毒有害危險場所,“機器換人”能夠減少一線員工數量、降低作業人員暴露于有毒有害環境中的時間,大幅降低職業病發病率。
安全生產3.0時代,應做好準備工作。“機器換人”突破了傳統的生產模式,企業轉型過程中將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遇到一些阻礙。如“機器換人”改造先期需要較高投入,成本回收則需要一定的周期,企業資金壓力較大;國產設備價格低但可靠性差,進口設備可靠性高但價格也高,企業如何取舍成難題;簡單體力勞動人員替換,技術服務人才不足,企業不得不進行人才結構調整等。因此,政府應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出臺相關政策,扶持企業“機器換人”改造;企業方面應提高思想認識,積極謀劃轉型升級,實現自身長遠發展。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