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力結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口紅利日漸稀薄。為緩解越來越凸顯的用工壓力,富士康提出發展機器人計劃,據悉富士康富士康每年新增1萬臺機器人,同時工廠引入的機器人大約有80%—90%為富士康研發生產。
富士康科技集團對騰訊財經透露,富士康目前每年增加機器人的數目超過1萬臺,每年增加自動化設備約為10萬套。富士康方面還描述,其在工廠內使用機器人的日期比外界想象得要早。
富士康每年新增1萬臺機器人緩解用工壓力
2011年,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公開表示,富士康將以日產千臺的速度制造30萬臺機器人,后來又提出了百萬機器人的計劃;2012年,富士康啟動包括機器人計劃在內的轉型。
富士康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總經理戴家鵬在深圳龍華基地接受騰訊財經訪問時回顧,從2006年開始,富士康做機器人的歷史已經超過8年。“2006年著手,2007年研發出機器人,2008年開始投入生產線,2009年開始大批量導入。”戴家鵬還說,像在打磨一類的工序上使用機器人,富士康比其它工廠還要早兩年左右。
2006年,郭臺銘在富士康內部提出發展機器人事業。富士康資料顯示,機器人計劃最早由富士康集團NWInG事業群提出,并成立專案開始自主研發機器人,最早于產品的壓合、輸送等工站上使用。
去年底,富士康內部一份資料描述:“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對外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壓力,對內也面臨著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的巨大壓力。從中國的人力結構來說,中國目前的人力結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口紅利日漸稀薄,如果不趁現在大力發展自動化機器人,將來很多工作就會出現無人可用的情況。”
2015年春節之后,中國多地出現了“招工難”的報道,遍及青島、深圳、成都等多個電子制造業發達的城市。今年年初,富士康曾發表聲明,指未有縮減員工數量的計劃,后又公開宣布全面調漲大陸各廠區基層員工基本薪資,加薪幅度為16%—25%。
富士康內部曾進行一次調查,題目為“集團擬全面實現自動化,你持何種觀點”,其公布的調查結果指,支持者超過62%,存疑者約24%,不支持者約一成。在去年,富士康內部還進行了機器人比賽,意在推動機器人研發和應用。
“郭臺銘董事長當年形容的百萬機器人,更多是在提示一種方向性,”戴家鵬說,“目前,富士康每年新引入機器人大約超過1萬臺,新增自動化生產設備大約10萬套。”
戴家鵬分析,富士康工廠引入的機器人,大約有80%—90%為富士康研發生產。富士康機器人統稱為FOXBOT,涵蓋了當前機器人市場上的主要型號,富士康還研發展出過包括刀削面“廚娘”等雙臂機器人。
另外,日本軟銀集團的機器人也由富士康研產。富士康工廠內還使用包括庫卡、ABB、發那科等國際品牌機器人。戴家鵬說,富士康重視生產流程的改造,機器人引入也是主要應用于生產,因此開發和應用進程相對低調。
富士康資料顯示,目前有臺北、深圳和晉城三個機器人研產基地,其中的山西晉城在2010年開始生產,“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晉城廠區便生產了上萬臺機器人,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機器人制造基地。”另外,成都廠區被富士康方面形容為“自動化無人工廠的先行者”,在2010年就開始規模化引入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
為了加快引入機器人,富士康曾集中資源于機器人系統控制器的開發上,“也便于把控市場上既有的機器人。”戴家鵬承認,與其它同行一樣,他認為減速器(機器人研發的關鍵部件之一)是最難突破的,目前日本企業在該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戴家鵬還認為,隨著機器人產業在各地的爆炸性發展,“目前中國大陸的機器人產能已經多過需求。”富士康機器人的下一步研發方向為SIR(Systemintegrate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