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大族激光發布公告,公司與國信弘盛成立"國信大族機器人產業基金",基金規模10億元,其中公司認購基金20%份額即2億元,基金管理公司認繳基金1%份額即1000萬元,其余份額由國信弘盛負責協調安排。
據了解,大族激光于2014年11月5日與第一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一創大族機器人產業基金",基金規模5億。加上此次投資,在短期內大族激光已成立總額達15億元的機器人產業基金。
事實上,大族激光的機器人業務布局早已開始。大族激光在2013年報中表示,2014年公司將積極拓展新產品、新業務,主要包括大力發展自動化業務,做好激光3D打印業務籌劃等工作。目前,公司已與一創和國信等券商合作設立了機器人產業基金,那么,接下來會不會繼續同其他大型券商合作?公司重點關注哪些行業?大族激光機器人項目前景如何?它會不會給國內機器人市場帶來"驚喜"?
2014年被業內稱為"機器人元年",這一年熱鬧火爆,企業通過不同方式涉足機器人產業的局面近乎瘋狂。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購或者投資了機器人、智能自動化項目,而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的數量甚至超過了4000家。
為什么機器人一時大熱?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李瑞峰表示,機器人替代人工,可以解決三個層次的問題,即人干不了(特種機器人)、人干不好(汽車等高端領域)和人不想干(國內一般制造業)的,"現在到了人不想干的階段,需要用到大量的機器人。
據了解,過去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長,2013年銷售量攀升至36560臺,同比增長60%,成為世界第一機器人大國,也是全球機器人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然而本土機器人研發制造水平在國際競爭中仍處于劣勢。目前國內機器人本體公司中只有廣州數控、南京埃斯頓、沈陽新松機器人等少數公司在進行控制系統、驅動和伺服電機等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不少國內企業只是購買進口零部件后集成組裝機器人,缺乏核心技術。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顯示,2013年外資企業在華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27000臺,較上年增長20%,占據中國市場70%以上的份額。業內人士擔憂,長此以往,"核心零部件之短"將致本土企業生存空間被擠壓,"國退洋進"風險放大。
減速器、控制器和伺服電機被稱為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這三大核心零部件再加上本體,就可以成為一臺完整的工業機器人。雖然當下我國本土機器人企業眾多,但RV減速機、諧波減速器、伺服電機與驅動、控制器等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技術仍跟國外品牌有相當差距,不少企業依賴進口。
面對技術短板,相關企業及專家認為,在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讓機器人企業得到健康發展的同時,國家也要推動完善多層次的研發體系,加快基礎性研究。國家對機器人核心技術攻關的深度關注,無疑有助于大族激光機器人項目發展,與此同時,大族激光蘊藏的技術實力對國內機器人發展來說也是一股新生力量。
用"企業熱、政府熱、全民熱"來形容2014年國內機器人產業再合適不過了。各地政府對于興建機器人產業園的熱情不減,中國已建成或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已經超過30個,并未有停下其前進腳步的跡象。國內包括沈陽、天津、重慶、常州、唐山、青島、徐州、蕪湖、上海、昆山等地都在大規模興建產業園。
中國機器人行業有多么浮躁?一個數據對比或許能夠看出來,日本作為目前機器人產業第一大國,預測其2035年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9.7萬億日元,約5000億元人民幣,遠小于2013年中國九個城市規劃的2020年7000億元的機器人銷售收入。似乎在這場全民"機器人熱"的浪潮中又看到了光伏產業的影子。
而在這場全民運動中,我們發現政府和投資機構的身影經常浮現。有消息稱,2015年上半年,國家可能會出臺一系列進一步扶持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的政策意見,預計相關部委對該產業的扶持資金將再度加碼上百億元。巨大的市場預期,以及國家政策的重點扶持,也吸引了投資機構的目光,大量金額資本開始關注機器人產業。但是國家補助也不是長久之計,泡沫破碎之后受傷的還是真正踏實做實業的企業。
據大族激光證代王琳表示,15億成立機器人產業基金表明公司看好機器人產業,公司的機器人基金也在伺機尋找合適的并購標的。在產業大熱之時,大族激光重金投資機器人產業,是結合自身優勢,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做強實業?還是"以小搏大",在機器人大潮中"分一杯羹"?接下來,我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