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物聯網盛宴開啟,中國傳感器為何又落伍?

時間:2015-01-1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傳感器這一概念“出現”之前,早期的測量儀器中其實就有傳感器,只不過是以整套儀器中一個部件的形式出現。所以,中國在1980年以前,介紹傳感器的教科書叫做“非電量的電測量”。

當下,隨著物聯網時代的開啟,各式各樣的傳感器正成為無處不在的神經元,全球對于傳感器的需求也開始呈現爆發性的增長。但是,在這一次盛宴開啟的前夜,業界又遺憾地發現,中國似乎又落伍了。

在傳感器這一概念“出現”之前,早期的測量儀器中其實就有傳感器,只不過是以整套儀器中一個部件的形式出現。所以,中國在1980年以前,介紹傳感器的教科書叫做“非電量的電測量”。

傳感器概念的出現其實是測量儀器逐步走向模塊化的結果。此后,傳感器從整套儀器系統中獨立出來,單獨作為一個功能器件進行研究、生產、銷售。

根據傳感器工作原理,可分為物理傳感器和化學傳感器兩大類。物理傳感器應用的是物理效應,將被測信號量的微小變化轉換成電信號,諸如壓電效應,磁致伸縮現象,離化、極化、熱電、光電、磁電等效應。

化學傳感器則是以化學吸附、電化學反應等現象為因果關系的傳感器。近年來,出現了利用各種生物特性做成的生物型傳感器,用以檢測與識別生物體內化學成分。

嚴格來說傳感器不算是一個單純的學科方向,因為各個學科都有研究傳感器的。依據新發現的物理現象、化學效應制造的新的傳感器,實際上是對別的專業基礎研究成果的二次開發。伴隨電子電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測量問題集中到了傳感器這一環節上。最終,傳感器的性能決定了整套測量儀器的性能。這是傳感器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

傳感器的市場,其實是由應用推動的。比如,化學工業中,壓力、流量傳感器市場相當大;汽車工業中,轉速、加速度等傳感器市場非常大。基于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的加速度傳感器現在技術較為成熟,對汽車工業的需求拉動功不可沒。

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機械結構、微型傳感器、微型執行器、通信等于一體的微型器件或系統。它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適于批量化生產,易于集成和實現智能化,同時也能實現某些傳統機械傳感器所不能實現的功能。

谷歌已經花費了五年的時間來研發無人駕駛汽車。這些汽車上已經沒有了加速踏板、剎車踏板和后視鏡,而是通過內部的傳感器和車載電腦來控制汽車的運行。在各類傳感器的幫助下,過去屬于人與人之間的互聯網,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

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就提出,“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傳感網絡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該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交換。射頻識別技術(RFID)、傳感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

M2M就是把物與物聯系起來,以達到人與物、物與物的實時交流,是物聯網的最直接實現方式。

M2M技術,可以在運輸過程中確保昂貴貨物的安全,可以為運輸中的冷藏貨柜監測位置和溫度,可以遠程診斷發動機的狀態,車主還可以實時接受導航和交通信息。

根據AT&T的評估,到2020年,全球M2M的連接數量將達到500億。實際上,隨著M2M解決方案的日漸成熟,通信、傳感設備成本的下降,物聯網將逐步滲入各個行業。

汽車、機械、大型設備等機器的全球互聯,利用新的分析技術和商業智能解決方案,可以從海量數據中抽取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也可以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

“物聯網最核心、最基礎的就是傳感器。”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葉甜春對記者說,沒有傳感器就沒有辦法讓機器自動感知信息。正是因為有了傳感器加入網絡,物聯網的概念才被提出來。

看中國傳感器產業那些差距

傳感器作為現代科技的前沿技術,被認為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國內外公認的最具有發展前途的高技術產業。然而,在傳感器迎來春天的時候,中國公眾看到的似乎仍然是國外半導體巨頭的盛宴。業內人士認為,雖然中國的傳感器市場發展很快,但本土傳感器技術與世界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這種差距,一方面表現為傳感器在感知信息方面的落后,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傳感器自身在智能化和網絡化方面的技術落后。由于沒有形成足夠的規?;瘧?,導致國內的傳感器不僅技術低,而且價格高,在市場上很難有競爭力。

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董永貴介紹,中國大致從1980年以后開始重視傳感器技術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傳感器研究方面的發展水平還算是比較好的。但是,在產品化方面的技術進步還不是很理想,很多傳感器技術,其實國內的實驗室研究水平并不是很差,可惜未能充分利用,沒有轉化為進入市場的成熟產品。

他說,傳感器技術的研究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投入,一款傳感器的研發,要6年-8年才能成熟,一般中國企業都承受不了這么長的周期。中國企業更難以承受失敗,而傳感器的研究失敗的風險很高。

根據董永貴在日本訪問時了解到的情況,日本企業支持的研發中,很多形不成產品,但是企業能夠承受,10項中只要2項-3項能夠變成產品就行。

“相比之下,我們很多企業都是準備去拿別人現有的東西。”董永貴說,這種思路是有問題的,包括我們總是希望引進國外現成的、有自己項目的人才。“都不準備養魚,而是撈一條魚來。”

相比于比較大型的儀器設備,傳感器在產品化過程中需要的投資一般不是很大,所以比較適合小型企業投資。在這方面,中國應該是有優勢的。然而,如果從另外一個方面考慮,這也是一個短處。

傳感器行業的一個特點是,傳感器本身技術含量高,但單只傳感器的價格一般不高。此特點導致的一個結果是,盡管傳感器的技術附加值高,但單純依賴傳感器很難形成可觀的產值。

按照董永貴教授的比喻,傳感器有點像中藥里的“藥引”,本身功能很重要,但真正形成規模還需要依賴整服藥劑才行。國外很多傳感器公司一旦在某種傳感器上有突破,很快會有相關的測量儀器開發出來。

而且,在中國的專利保護機制下,傳感器中辛辛苦苦研發出來的關鍵技術,往往呈現一種“訣竅”性質,被抄襲后,很難說清楚,企業也打不起官司。國內雖然也有MEMS傳感器企業,但都是委托加工,搞不好就被加工企業自己拿去做了,目前的企業創新體系有很大的問題。

2012年的時候,一位國內傳感器領域的前輩在一次會議上說,為什么中國傳感器事業發展不好,就是缺乏能夠到國務院講課的領袖人物,這個領域研發的時間長,顯著度不夠,本身是很小的東西,所依據的物理現象是幾十年、上百年前就發現的。

這位學者指出,這種研究實際上非常辛苦,比如說有一種加速度傳感器,在石油行業中用于地震波測量,所依據的是蘇聯幾十年前提出的原理,但是直到這位專家在蘇聯解體后,到了美國才形成產品得到應用。

“越是需要厚積薄發、廣種薄收的領域,我們差距越大。”董永貴認為,現在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更多資訊請關注傳感器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