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佛山正式啟動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以來,這座城市就不斷涌現出令人驚喜的變化。在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相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的過程中,創新驅動已成為佛山推動產業、城市、人力資源全面升值的可靠抓手,深深地改變著這座制造業城市。
佛山的變化,也將為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創新發展,帶來參考與啟示。
五年投百億打通創新之路
2012年11月,佛山正式宣布將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次年2月初,“著力推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被寫入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佛山市鄭重宣布,科技創新將成為增強佛山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支撐。
佛山選擇創新驅動,與其傳統經濟要素的驅動力減弱有直接關系。由于制造業發展起步早,佛山的土地資源趨向緊缺,企業擴大再生產缺乏空間;產品過剩、環境污染的警報也頻頻拉響。
而創新戰略在此時成為了這座城市再次騰飛的希望。佛山市明確提出,市、區兩級財政連續5年投入不少于100億元經費,用于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其中2013年,佛山市就已安排創新資金23.49億元,相比2012年增加了47%,在全省各市財政科技投入中僅次于廣州、深圳,排名第三。
與此同時,配合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佛山市推出了一系列制度創新。以科技創新資金分配方式為例,佛山從過去“撒芝麻”式單個項目的分散支持,逐步向打造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開展重大項目攻關的集聚效應轉變,讓有限的財政科技資金的輻射面更廣、帶動效應更強。
年均20億元的財政投入,打通了佛山產業的創新之路。去年,佛山市選取鋁型材、陶瓷、家電、3D打印、工業機器人五個產業和領域面向海內外進行公開招標,重點突破一批產業發展重大關鍵共性技術,項目資助資金總額達4500萬元。在今年10月佛山科技局開展的項目中期評估中,這些重大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獲得全部通過,完成了預期的中期技術指標和經濟效益。
科技載體與城市同步升級
今年9月,合肥工業大學廣東研究院在三水樂平工業園區正式掛牌。該研究院將重點圍繞先進制造、智能裝備等行業,孵化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形成佛山市主導產業的核心技術。在研究院院長于海江看來,佛山以傳統企業為主,而研究院希望能夠將深圳模式與佛山模式進行結合,推動佛山企業的升級。
建設創新型平臺、載體和園區,是近兩年來佛山建設創新型城市的主線之一。其中,佛山市政府與中科院合作共建的佛山中國科學院產業技術研究院已完成了一系列產業布局,53個項目實現產業化,帶動產值超500億元。
特別在今年佛山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的背景下,這些創新平臺的角色重要性更加凸顯。在位于佛山市南海區的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工業機器人、3D打印技術、數控裝備為主題的團隊陸續進駐,正在推動實現產業化,并與佛山企業開展合作,推廣工業機器人、移動加工設備等先進制造技術,助推制造手段和水平提升。
這些創新平臺的背后,是佛山市與科研院所之間更加深入的創新合作。據悉,目前佛山市已先后與30多家科研院校共建了21家新型研發機構,涉及技術創新、工業設計、質量檢測、知識產權、創業孵化、人才培訓等環節,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網絡化和高集成的服務功能。其研究范圍涵蓋電子電器、機械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等佛山近年來重點發展的多個產業。
在創新驅動戰略下,佛山近年來推動的城市升級行動,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從南海到禪城,一座座寫字樓式的都市型產業載體拔地而起。在這背后,建設以科技、節能、環保為主題的都市型產業園區,成為了佛山市各區突破土地、能源等資源瓶頸的共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