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在最初的很多年里被質疑是“兩頭在外”:原材料上依賴國外,市場也幾乎全部在國外。那些年,95%以上的光伏產業向以歐盟為主的海外市場供貨。而今天,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已經占據半壁江山。很多人認為,國內市場的打開是因為中國光伏產業受歐美等光伏雙反案影響,所以國家出手救市。事實上,這僅僅是一小部分原因,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開啟還有很多更重要的原因。
首先是產業低谷期迫使光伏產業迸發空前的創新能力,使我國各級政府看到了通過補貼扶持的可能性。自2010年至今,光伏產品效率節節攀升,產品價格大幅下降。2010年,光伏發電的成本是每度電4元,而今在我國西部地區,光伏發電的成本已經在每度0.7元-0.8元的水平。
其次是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壓力,使我國重視利用太陽能進行光伏發電對于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性。我國在國際社會上公開承諾,要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太陽能是各種可再生能源中應用最便利、開發最便捷的應用形式。今天,無論是西部戈壁荒灘上的大規模光伏地面電站,還是東部建筑屋頂之上的分布式光伏電站,都展現著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成果。
一系列光伏利好政策的出臺和太陽能發電技術的成熟拉動了內需,促進了光伏產業在國內市場的發展。在杭州,光伏應用市場規模也在持續擴大,不同形式的項目正以星火燎原之勢涌現,亮點項目之多,使杭州成為全國光伏應用市場中的獨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