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跌跌不休,許多人聯想到新能源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不過,以美國而言,油價與新能源的主要營收來源,即電力市場,關系并不大,因為燃油發電所占比例不高,風能與太陽能主要是與天然氣競爭。相反地,油價下跌,使得石油巨擘康菲(ConocoPhillip)宣布大砍資本支出2成,而無數中小型頁巖油企業也正緊縮開采新油井計劃,由于天然氣往往是伴隨油井產出,因此可預期天然氣的產出也將隨著一起趨緩,這對新能源來說反而是利多。
對美國太陽能電池(PV)產業來說,油價下跌不足為懼的另一個原因,是太陽能電池發電成本降價更快,2014年,美國各大電力公司的太陽能電池發電采購價,已經來到每度電4.5美分到7.5美分的區間,換算成新臺幣也就是每度電1.4塊到2.35塊錢,可說逐漸普遍比美國在頁巖氣發展下價格低廉的燃氣發電還便宜,這使得美國太陽能電池發電計劃大有可為。
補貼即將到期
太陽能產業不怕油價跌,倒是怕死了另一個真正隱憂,那就是美國聯邦對太陽能的投資稅賦抵減(InvestmentTaxCredit,ITC)政策即將于2017年到期,由于ITC高達3成,是發展太陽能產業的重大誘因,以2014年采購價而言,若沒有ITC,將漲到每度電6.43至10.71美分的區間,換算為新臺幣也就是2到3.35塊錢新臺幣,雖然長期來說,隨著太陽能電池發電成本繼續下降,3成的差距很快就能彌補,但是產業界總是有補貼就先拿再說,于是,美國相關產業搶在2015、2016年,瘋狂推出新案。
2015年,總計有5,267百萬瓦發電容量規模上線,2016年,則總計有7,236百萬瓦發電容量規模,兩年相加,超過1.3吉瓦發電容量規模,比2013年之前的總和還多,可說相當驚人,不過,一到2017年,就快速跌落到只剩791百萬瓦。
ITC即將到期造成的上線規模暴起暴落,又是政策干擾市場造成不必要波動的范例,不過,隨著ITC到期后塵埃落定,以及太陽能電池發電成本續降,2018年之后,可樂觀看待美國太陽能電池發電將恢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