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出現了迅猛的增長,以“中國制造”或者“中國加工”為標簽的制成品風靡全球,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矚目的“世界工廠”,并創造了中國經濟的奇跡。然而,高速度的增長并不意味著高質量、高效益的增長。
中國雖已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但在國際分工和價值鏈中仍處于從屬地位,其制成品結構、產品品質、獲利能力等方面遠未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與制造業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如何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難以回避的問題。
阻擋中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關鍵在于解決中國制造業面臨的“三低”問題。所謂的“三低”即是:中國制造業制成品具有質量低、附加值低與技術含量低的典型特征。正是由于中國在過去三十年里沿著一條“三低”的路徑實現了中國制造業的爆炸性增長,但也正是這一粗放增長模式使得中國制造陷入發展的困境。
首先,中國制造業的低質問題集中體現在中國的出口市場上。如果我們將中國制成品按照世界制成品標準劃分為高端(高質量)與低端(低質量)產品,我們會發現:雖然中國制造業出口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出現了迅速的增長,但這一增長集中體現為低質量產品的迅猛增長,高質量產品在中國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低,中國制造業出口與發達國家之間在差距不斷擴大,產品質量相對世界平均水平不斷下滑,大有陷入“質量陷阱”之中的跡象。與質量低緊密相關的一個問題在于中國出口價格極其廉價,中國制成品在世界上的唯一競爭力在于價格低,而以出口質量為核心的產品競爭能力遠未建立起來。大量出口企業嚴重依賴于以低價為特征的價格競爭作為自身在出口市場中的安家立命之所,但卻使得中國制造業長期增長潛力乏力,貿易利益獲取極其有限。因此,由傳統的價格競爭向非價格競爭轉變,通過產品質量的不斷改善,保持產品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是實現中國制造業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關鍵。
中國制造業出口的低價低質問題只是整個制造業的一個縮影,中國制造業更大的隱憂在于國內市場制造業產品的低質問題,這一問題相比出口質量,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由于出口質量遠高于國內產品質量,國內產品的低質問題更是引發深思。國內大量企業并不注重自身產品質量的提升,僅僅依賴于以低廉的價格獲取銷售市場,更不關心通過生產流程的改進以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從而導致由于產品低質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屢見不鮮。造成這樣的問題原因是多樣的,但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在于制度的缺位問題。在1998年后,中國逐漸形成了較為合理的企業準入機制,企業建立過程中所面臨的制度性壁壘得到了迅速的削減,但相關的質量認證體系遠未建立起來。這就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大大促進了中國制造業企業進入到市場當中,實現了制造業的迅速增長;另一方面,這卻又導致很多沒有產品生產資質的小企業充斥市場。這些小企業與原先的國有企業不同,他們不但缺乏產品生產的基本資質,同時也很少關注產品生產的質量。這些生產低質量產品的企業嚴重拉低了中國制造業產品的質量水平。一場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便在中國制造業市場上愈演愈烈。盡快在各個領域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起完善的質量監察體系,強化對產品的監管是中國走出質量陷阱的關鍵之所在。
其次,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另一個難題在于中國制成品附加值極低。長期以來,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分工和價值鏈中處于從屬地位,在全球分工中被鎖定在低附加值的生產區段。出口商品的定價權被牢牢掌握在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或大買家手中,出口收益陷入發達國家的“縱向壓榨”之中,中國制造業長期處于國際生產價值鏈體系的底端。一個典型的芭比娃娃案例揭示了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尷尬境地。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的零售價可以賣到9.9美元,但在芭比娃娃最大的產地珠三角地區,生產一個芭比娃娃中國企業只能獲得0.35美元加工費,品牌所有者獲得了利潤的最大頭,而中國作為實際生產者所獲取的利益微乎其微。中國制造業正是因為被鎖定在出口價值鏈的底端,往往只負責產品的組裝與加工,而將研發、營銷、廣告等高附加值的區段均讓渡給發達國家的企業,這大大限制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經濟中的話語權。跳出低附加值區段也正是實現中國制造業跨越式發展的另一個關鍵之所在。
最后,中國制造業在生產過程中的低技術與低創新投入表現的也是極為突出。僅有30%左右的中國制造業企業進行研發投入,這一比重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中國擅長于漸進的工藝創新,但卻缺乏對產品創新、組織管理方面的關注,以及對新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材料技術的融合。中國制造業企業極其擅長于對國外產品設計與技術的模仿,這就導致了中國企業難以依賴研發創新形成自身的品牌效應,無法與國外企業進行高水平的競爭。這一方面引發了大量知識產權帶來的貿易糾紛,另一方面也造成中國制造業處于始終被壓制的狀態之下,難以獲取國際競爭的主導權。具體來看,中國雖然從產品結構上看,生產的很大比重是機電、通訊等高技術產品,但中國僅僅是在對這些產品進行組裝,產品的核心技術往往都掌握在他人的手中。因此,進一步推進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制造業發展戰略是中國走出制造業發展瓶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從總體上看,中國制造業仍然處于“三低”問題頻發的發展階段,中國制造業的增長仍然是一種粗放的增長模式。中國不僅要成為制造業大國,更要成為制造業強國,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解決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三低”問題。要實現這個目標,至少中國需要從三個方面不斷推進制造業轉型:其一,中國需要培育更為合理的營商環境。中國不僅應當在國內建立更為嚴格的質量監管體系,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并且加大對于創新驅動的投入,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其二,中國需要通過進一步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不完善的環節,更大程度上釋放改革紅利。在這一過程中,尤其應當注意改革的整體推進與頂層設計,避免因改革短板而造成改革紅利的損失,通過改革紅利的釋放促使制造業整體升級再造。其三,中國應當逐步形成由微笑曲線的低附加值區段向高附加值區段轉移的通道,通過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產業競爭政策等多方面的措施促使企業由價值鏈底端向高端轉換。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子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