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合肥在全市范圍內選擇了105戶貧困家庭,開展“光伏下鄉扶貧工程”,探索幫助農村貧困戶脫貧新路子。這一做法開創了分布式光伏的新模式—光伏扶貧。該模式在國內得到了推廣,近日,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提出將在地方積極性高、配套政策具備的河北、寧夏、安徽、山西、甘肅、青海等6省區開展首批光伏試點,實施“光伏扶貧”工程。
分布式光伏是我國今年來主推的光伏模式,在城市和工業園區由于屋頂產權等問題,可開展分布式光伏的屋頂并不多,很多業內專家指出,最豐富的屋頂資源實際存在于農村,如果能夠充分開發農村地區的屋頂資源,則會打造一個新的“光谷”。
目前的光伏扶貧模式為農村屋頂資源開發指出了一條新路子。在農村地區開展光伏扶貧工程,首先充分利用了農村地區豐富的屋頂資源,有效的調整了能源供應的結構,降低了碳排放;其次光伏扶貧為農村貧困戶提供了穩定、長期的收入,轉變了傳統的扶貧模式,有利于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最后光伏扶貧還為處于農網末端的貧困地區提供了較穩定的電源,有效改善了無電地區的農民生活。
光伏扶貧既是扶貧工作的新途徑,也是擴大光伏市場的新領域,具有明顯的產業帶動和社會效益。同樣光伏扶貧也面臨一些問題:一是電網問題,電網應如何合理高效配置,滿足貧困地區的屋頂光伏開發;二是投資,目前的投資采取政府、企業和貧困戶各自承擔一部分投資的模式,對于農民來說,投資幾萬元來獲得25年的長期受益,其動力尚不足;三是屋頂資源長期使用的問題,貧困地區的移民和搬遷使得屋頂資源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目前各省實施光伏扶貧過程中非常重視整體規劃,因此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投資模式的創新,通過引入不同機制,激發農民的投資熱情。
隨著6省的光伏扶貧工程的開展,我們相信在中國的農村地區會建成新的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