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為止光伏行業可以稱為光伏1.0。在光伏1.0時代后期,我國用十年不到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20年歷程、為光伏利用爭取到廣泛的社會認同、將光伏發電的成本降至1元/瓦以下、并奠定了中國作為光伏大國的地位。
光伏2.0的標志是可移動光伏發電。可移動光伏發電是指在農地里鋪設田軌系統,包括基礎樁、混凝土軌道和旁站電力線,還包括旁站通訊寬帶和輸水管。讓光伏電池板來回在軌道上移動以使其對農作物的遮光效應降到最低。實現既不影響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又能畝產1萬度電/年。以全國20億畝耕地中的中東部地區的3億畝,每畝布置50平方米光伏電池板計10KW,裝機總量3000GW;年發電量可達4萬億度??梢苿庸夥l電緊鄰用戶和低壓電網,沒有長途輸變電和落地難的問題,維修方便,并且有利于農民致富;民間融資也極具操作性:一位農民投資3萬元安裝5千瓦(可以貸款24000元,自己出6000元)全國6億農民就是18萬億3000GW,倒是光電池會跟不上。
可移動光伏發電的問題是要求軌基農業機器人跟上,否則,在軌基農業機器人使用之前,現有的農業機械怕傷著軌道,只能作業到離田軌1米的地方,而余下部分只能靠農民用手工作業。這對于光伏扶貧倒合適,因為可以不用費心找荒地。并能使軌基農業機器人的試驗和科普滲透到田間。
可移動光伏發電適合跟蹤太陽光,發電量多37%,由于省略現場測量設計施工安裝調試并且是大規模采購生產,系統成本從9元/瓦降低到6元/瓦,即性價比提高到205.5%(1.37*9/6);使用壽命也更長。
6元/瓦包括組件3.9元/瓦,逆變0.40元/瓦;網架、跟蹤、小車、自動駕駛、防雷、通訊、可移動電氣連接界面、輸水管連接界面和自動控制1.7元/瓦。三塊2.5見方的網架板面積18.75平方米,發電量3.75千瓦。1.7*3750=6375元。具體分配:網架和跟蹤1875元;小車、自動駕駛、防雷、通訊和自動控制3750元;可移動電氣連接界面750元。前提是10MW為起點進行采購。
進一步通過降溫20℃可多發電7%,采用聚光發電再多發電2%并且成本降至3.5元/瓦,主要是組件降至0.9元/瓦而聚光板增加0.5元/瓦;性價比進一步提高到384.5%(1.37*1.07*1.02*9/3.5)。
可以這么說,光伏2.0與光伏1.0的最大差別是:光伏2.0是印鈔機。可以在沒有電價補貼或者說電價0.75元/瓦并免稅情況下,使我國農民人均增收5000元/年。這樣,沒什么動靜,農民養老全覆蓋成了,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拉動消費三農問題全部解決,GDP增加3萬億/年。而軌基農業機器人同樣具有這樣的印鈔機特性并且效果倍增,不妨暫將其視作中國夢的戰略預備資源,有關內容另行披露。
這里,暫不計算田軌系統的投資約3000元/畝。理由包括:1.田軌系統可以增加實際耕地面積2至3%,這些新增土地直接可以變現;在長三角增值至少與田軌系統投資持平;2.田軌系統可用于軌基農業機器人作業,可使每畝農地增收節支1000至3000元/年,這其中田軌系統貢獻達80%;3.田軌系統屬于設施農業、還可直接將鹽堿地荒漠半荒漠改造為良田、可直接將最原始的漫灌轉變為無管滴灌,在北方每年節水100多噸/畝,應該另有補貼獎勵。還有,可移動光伏發電的收益農戶肯定有份,不計算并不至于影響售電農戶利益。
現實情況是:可以利用光伏扶貧項目完成光伏2.0的普及。光伏企業、工程機械公司或者其他企業應該把握這個機會,盡早向貧困農民提供壽命更長、6元/瓦、年平均發電1.4千瓦時/瓦的可移動光伏發電系統。不用找荒地,直接進農地并著手引進軌基農業機器人,進入農業2.0時代——使用無人駕駛、電力驅動、可以自動持續升級的軌基農業機器人耕作的時代。
可移動光伏發電和軌基農業機器人涉及3大塊:1、田軌系統及其鋪設設備;2、可移動光伏發電設施及其制造和測試;3、軌基農業機器人及其制造和測試。生產方面沒有實質性困難,可以直接建中試線。合肥、嘉興、南通或者其他地方的孵化器或者光伏園區4000平方米標準廠房就可以使這三條中試線投入試生產,以后逐步擴展到年產值40億元。前提是組件和逆變器制造商、工程機械或者農業機械制造商、農機設計院或者農學院也積極響應,政府成功安排落實第一批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