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們自己的光伏發電量已達到了2746度。”前天,袁花鎮紅曉村黨支部書記殳成祥打開電表箱,激動地抄下了今年6月份并網發電以來的光伏發電量。自從村里的“光伏發電站”并網以后,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打開電表看看,掌握發電情況。
今年6月18日,紅曉村村委會樓頂閃閃發光的“光伏發電站”建成后,就吸引了周圍十里八村的目光。“袁花鎮各個村、其他鎮(街道)的村(社區)都趕過來參觀。那一個月特別忙,每天要接待好多人。”殳成祥說。
“這個怎么發電呢?”、“并網怎么并呢?”“陰天是不是就不能發電了?”整整一個月時間,殳成祥儼然成了一位光伏發電“科普講解員”,不停地向來參觀的人解釋著屋頂上這個稀罕物。他也從最初對光伏發電一無所知變成了光伏發電“百事通”。
今年年初,在市政府和袁花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紅曉村成為全市首個光伏發電試點村;3月份,浙江省晶科能源有限公司開始為紅曉村免費安裝價值10萬元的光伏發電設備;6月18日,村委會樓頂的40塊光伏組件安裝完畢,正式并入國家電網發電,功率10千瓦。
“市供電公司給我們在室外安裝了一個電表,室內安裝了一個電表。”從6月18日到7月31日,村委會每天都在觀察記錄相關數據,包括每天發電量、用電量、天氣、溫度、日照時間等變化。“這43天,光伏設備平均每天發電20度以上。”殳成祥說,記錄顯示,這43天里,多云15天,下雨8天,晴20天。
光伏設備發電量跟天氣、溫度、日照等密切相關。晴天,溫度達到25℃以上,光伏設備一天可發電四五十度;陰天,溫度不高,但有光線,一天可發電17度左右;下雨天,只要有光線,也能發七八度電。經過4個月的觀察,殳成祥發現光伏設備很特別,即使在夜里,只要有光線,就能發電。
“我們的光伏發電遵循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原則。用不完的電,直接輸入國家電網,賣給國家。”殳成祥說,去年11月村委會搬進新辦公樓后,每月用電量在700度左右,“光伏發電站”每月發電五六百度,基本能滿足整個村委會的用電需求。“有了光伏發電后,每月為村里省了一大筆錢,要是再多鋪幾塊光伏組件,就更好了。”殳成祥笑著說。
殳成祥算了一筆賬,“每產出一度電,國家補貼0.42元,省級財政補貼0.1元,而輸入國家電網的電,市供電公司按照0.457元/度進行收購。這樣算下來,光伏發電每度稅前收益達到了0.977元。”在殳成祥看來,光伏發電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一條極具潛力的道路。對于村里下一步的光伏發電,他已經有了初步想法,“我們村的‘兩新’工程一共100戶,目前已建好30戶。但由于這30戶的屋頂結構不適合鋪設光伏產品,所以在后面70戶建設時,我們或許會考慮改變屋頂結構,適合安裝光伏產品。”殳成祥說,光伏發電前景這么好,說不定過幾年村民們也想安裝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