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日益加劇的垃圾日增長量,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置工藝也有著更深層次的進步。從傳統的填埋工藝向堆肥、焚燒等工藝拓展,這兩種新工藝屬于新興產業。以生活垃圾為例,目前我國主要采用的衛生填埋法,2007年,焚燒和堆肥兩種方法處理生活垃圾占總量的18.1,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一比重將長期攀升。
伴隨著我國環境保護意識的逐漸提高及日益增加的垃圾處理設施的實際需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必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時期。在今后數年中,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都將成為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對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投資前景的研究將顯現其價值。結合國內外垃圾焚燒發電的行業投資做了初步分析如下。
國內行情分析
2006年,全國共有近700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1.48億噸,有各類生活垃圾處理廠419座,處理能達到25.8萬t/d,集中處理量約8千萬噸,集中處理率52.2%;其中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324座,處理能力20.7萬t/d,年填埋處理量約6400萬噸;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廠20座,處理能力0.95萬t/d,年處理量288萬噸;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廠69座,處理能力4萬t/d,年處理量1138噸;按處理量統計,填埋、堆肥和焚燒處理的比例分別為14.5%、12.9%和5.1%,按清運量統計,填埋、堆肥和焚燒處理的比例分別約占43.2%、1.9%和7.7%。
2007年,新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填埋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全年我國城市城區人口的垃圾清運量約為1.52億噸,無害化處理量為0.94億噸,無害化處理率62%,而縣城人口的垃圾清運量約為0.71億噸,無害化處理量為0.05億噸,無害化處理率7%。近兩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中焚燒處理所占比例增長顯著,2008年已經投入運行的垃圾發電廠已經在2007年n座的基礎上增加到80多個;而堆肥處理進一步萎縮,填埋處理略有增長。
對比前兩年,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得到較快發展,而且依然以衛生填埋為主。盡管堆肥場建設步伐較為緩慢,但是垃圾發電廠建設卻較為迅速。
我國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依然較低,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歷史原因,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建設的垃圾處理設施標準較低,達不到無害化的要求;
二是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標準和污染控制標準制定滯后,現行的污染控制標準是2001年制(修)訂的,致使大部分垃圾處理設施要么沒有污染防治措施,要么難以達到無害化的要求;
三是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垃圾無害化處理關鍵技術、設備和材料;
四是資金投入不足,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短缺。我國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發展尤其是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發展仍有著廣大的市場,但政策的配套與支持及關鍵技術的普及仍是行業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國外行情分析
國外發達國家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也隨著處理技術和經濟的發展而變化,目前國外發達國家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燒、堆肥和回收利用。至于釆取某種方式作為該國的垃圾處理主要方式,主要是根據其國家的人口、地理、資源等條件決定。
就目前國際上主要的四種垃圾處理方式,即填埋、焚燒、堆肥和回收利用在處理垃圾方面各有利弊。從垃圾處理的效果來看,填埋處理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而且需要多年的降解才能消除安全隱患。
堆肥、回收利用相對于填埋處理占用土地資源有所降低,但仍不能達到目前國際上對于垃圾處理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的綜合要求標準。而垃圾通過焚燒處理,即可以最大限度上減少垃圾占用土地量,而且還能通過焚燒后的余熱回收裝置將垃圾中的熱值轉化為電能。目前,垃圾焚燒是實現廢物回收利用且對環境衛生影響最小的手段之一。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