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站的想象空間有多大?政策上目前看空間不大。繼五月光伏業暴露融資、政策雙重困境后,六月份的光伏電站市場顯得有點“迷茫”。六月底,德意志銀行預測中國光伏政策不太可能有利好消息后,英利、天合、阿特斯等各大組件廠股價齊齊下跌。誰能想到,擅長“運動”的中國光伏竟然有達不到預期目標的這一天。
但隨后業內就傳出分布式政策即將調整的消息。而且青海、新疆等地地面電站項目陸續獲得核準后,河北也相繼下發了地面電站的指標,愛康、三峽、英利等公司在曲陽、張家口等地陸續獲得30MW-50MW的項目,安徽省則早早把250MW的地面電站配額給了信義玻璃,也引起了業內的熱議。
就分布式而言,無論是哪種傳言,似乎都是治標不治本,政府都是從簡化流程和加強保障等方面入手。但能源局發展分布式的初衷絕不是在一開始就搞“大躍進”,全中國所有的屋頂都裝上光伏組件。選擇優質屋頂,精耕細作才符合市場規律。
基金、信托和IPP(獨立電力提供商)等機構目前公認分布式還是有錢賺的,目前持觀望狀態的等到補貼再次下調時預計還會掀起搶裝潮。現在很多企業抱著“要糖吃”的心態,每年非常奇怪的季度末或年底的搶裝潮,并不是因為組件、逆變器成本下降,而是企業看到政策確實沒有彈性后,開始動工。目前組件市場幾家歡喜幾家愁,有廠家組件積壓,也有人抄底囤貨,靜待市場爆發。
筆者不看好分布式的原因卻是因為目前光伏電站在盈利能力方面的想象空間同樣不大。諸如大棚、漁光互補列入分布式并不能解決發展分布式的更高追求:更好的利用企業和公共建筑屋頂,進而普及到千家萬戶。光伏電站項目相對穩定但想象空間有限。在漫長的25年生命周期中,存在各種風險,收益卻不存在爆發增長的情況。因此基金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更傾向于其它同樣穩定但回報更高的行業,而保險公司這樣對收益要求較低的機構又限于政策,險資等低成本融資模式很難讓光伏企業受惠。因此地面電站融資都成為難題,分布式貸不到款一點都不新鮮,即使拋開風險不談,增加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就讓很多企業打退堂鼓。
不過,筆者還是建議各家企業相信中國政府的信譽和把控能力。歷次光伏政策出臺,雖然一些企業栽倒,但踏踏實實做事,懂得規避風險的公司基本都賺到錢了。這行業門檻高,只是不歡迎單純的投機和門外漢而已。
在能源局的一次內部會議上,某國企領導稱組件上不了自家屋頂,引起了能源局領導的重視,筆者也相信隨著分布式的發展,輕質化組件和新型安裝方法會越來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