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浦東召開的中國國際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專家對機器人發展發表了各自的見解。“863計劃”機器人技術主體組組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院長趙杰表示,我國制造業面對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勞動力成本持續增長、勞動力結構短缺和低端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等眾多現實問題,迫切需要大量的工業機器人。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透露,今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將重點支持機床機器人,同時將重點推進在船舶、汽車發動機、航天、航空、民爆等六個行業自動化車間的應用。
王衛明指出,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中心任務是,開發滿足用戶需求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技術,主機設計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制造技術,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突破可靠性和穩定性指標,在重要的工業領域推進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化示范應用。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性的龍頭企業;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每一萬名工人機器人使用密度達到100以上,能夠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王衛明指出,我國對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度重視。2013年年底,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性意見》。今年3月,工信部又召開了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峰會。隨著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邁進,對機器人的需求也呈現出爆發性態勢。為了實現當前和今后的目標,工信部確定了幾個主要任務。
一是顯著提高工業機器人技術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根據船舶、電子、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的需求開發機器人的核心技術;攻克關鍵零部件的技術,并且形成生產力,使創新資源和要素能夠得到有效的匯聚和深度的合作,明顯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
二是培育產業集聚,建立以工業機器人主機企業、系統集成為牽引,零部件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大力發展骨干企業,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同時,在產業布局方面,要引導各個地方的產業發展趨勢和規模,科學謀劃,因地制宜,有序地推進工業機器人的區域差異化。此外,要在物流、國防軍工等方面實現自主品牌機器人的示范應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節能減排,保障安全生產,促進工業領域的產業升級。
王衛明強調,要制定一批關鍵技術標準、重點應用標準,以充分滿足機器人產業所需求的標準體系;建立和完善工業機器人設計、研發、檢測、試驗、驗證、認證認可等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第三方檢測認證體系;加強工業機器人技術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突破智能化核心機器人共性技術和學科交叉帶來的新技術;引導國內企業和優勢企業進行研發合作,實現我國機器人技術走出去。
王衛明表示,國家將加大對機器人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今年已經安排了面向專項機床開發和生產的機器人開發項目。同時,加大機器人在船舶、飛機、民爆、傳感器、儀表等制造行業應用示范的推廣力度,提升制造過程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