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機械行業經歷整體嚴冬的考驗之后,大家紛紛猜測誰會在這片凍土之上生出第一個新芽。城鎮化?軌道交通?每一個猜想都差強人意。曾經盛極一時進而急轉直下的新能源之王——風電,在經歷了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之后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近期,國家能源局核準開建第4批總量達276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大大超出各方“不超過2000萬千瓦”的預期,讓這抹朦朧的曙光逐漸清晰起來。
根據官方披露的數字,在已審核的逾1億千瓦風電項目中,仍有近5成處于未開工或在建的狀態。這意味著,按照“十二五”規劃提出的“2015年國內風電并網裝機達1億千瓦”的目標,今明兩年國內風電裝機步伐將加快,項目招標的擴容將讓眾多風電企業迎來訂單潮,與其相伴相生的大量吊裝業務也將在這一過程中涌入市場。
當春風吹拂華夏大地之時,新能源之王迎來了新的生機。
蘇醒的新能源之王
自1986年我國建成第一座風電場開始,其擴張的腳步就沒有停下,2008年全國總裝機容量達到12500MW,躍居亞洲第一;2010年,裝機規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風電第一大國。但是擁有世界第一裝機量的中國卻沒能創造世界一流的風機質量,在產能過剩、維修率過高、并網滯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風電失去政策支持,瞬間跌下神壇。但是在太陽能發電進展緩慢、核電與民意糾纏博弈的時代,風電依舊保有“新能源之王”的美譽,此次蘇醒也頗有王者風范。
在經歷了近3年的蟄伏之后,風電領域的產能過剩已經被建設空窗侵蝕一空;在此期間,并網發電及電力輸送技術也取得重要進展,一些此前遭到“棄風”、“棄電”的地區重新開始風電建設;由于國內風機質保期較短,2008-2011年建設的大批風機進入維修保養高峰期,運維市場迅速膨脹……
種種利好已經反映在風電設備龍頭制造企業的業績上。2014年2月26日,金風科技發布2013年度業績快報:報告期內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4.28億元,同比增加179.41%。在“十二五”規劃并網裝機1億千瓦完成尚不足5成的背景下,這種業績的反彈無疑只是一個開始。
吊裝行業借風得甘霖
風電市場的復蘇能給吊裝行業扔下一塊多大的餡餅?我們先來算一筆賬。“十二五”期間國家前三批核準的風電項目達9040萬千瓦,其中近半項目還未招標或開建,即4520萬千瓦;加上此次核準的2760萬千瓦,意味著在“十二五”收官的2014和2015年,我國將集中放量開建約7280萬千瓦風電機組。當今國內主流風機為2.0兆瓦,1萬千瓦=10兆瓦。也就是說,未來兩年我國將架設約36400臺風機,這場甘霖足夠解渴。
使用壽命長達20年的風機設備,質保期一般為2—5年,之后風機將進入維護高發期,這就需要起重機對葉片和輪轂進行一拆一裝兩次作業。我國最大的風電建設熱潮出現在2008—2010年,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公布的《2010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顯示,僅2010年,我國(不包括臺灣地區)新增安裝風電機組12904臺,全國累積安裝風電機組達34485臺。
雖然風機運維行業進入壁壘較高,一般被風機制造企業壟斷(例如,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專業風電技術服務商北京天源科創就是金風的子公司),但是其中巨大的起重機需求無論如何都會流入終端吊裝市場,兩股暖流的交匯對吊裝市場來說無疑是喜上加喜。
“風向”:大小、南北的角色轉換
與第一次風電建設熱潮不同,此次新能源之王的蘇醒伴隨著一些新的特征,吊裝從業者要想收獲更多,還需把握好這場春風的“風向”。
1.由大及小
經過20余年的開發,我國已基本建成新疆哈密、甘肅酒泉、蒙西、蒙東、河北、吉林、江蘇、山東等8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風力資源豐富、范圍廣闊的地區已開發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因并網發電技術進步而吸納的小型風場。
對于吊裝企業來說,需要積極尋找機會,“少食多餐”,選購靈活的起重設備,做好頻繁轉場的準備,合理安排手中的吊裝力量。
2.由小及大
風機大型化是始終貫穿風電發展的核心,從起步階段的0.8兆瓦、1.0兆瓦,到現在主流的2.0兆瓦,風機的發展逼迫風電吊裝選用更大噸位、更強起重能力的機械。2013年,我國首臺6.0兆瓦樣機已經試裝成功,不久的將來,主流風機的當量還將再上一個臺階。吊裝企業應當充分認清這一趨勢,跟上風電行業發展的步伐。
3.由北及南
我國“三北”地區風能資源占全國90%以上,而東南部地區的用電量卻占全國80%以上,只能通過特高壓輸電技術消解需求的逆向分布。當大型基地建設完畢,風電就地消納成為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在新近核準的第4批風電項目中,華中、華東、華南地區的建設規模已經達到總規模的60%左右,脫離“三北”地區、南移東擴已經成為產業布局的方向。
總之,面對這次大范圍的潤澤,吊裝從業者究竟能喝到多少水,還要看自身有多大的能力和膽識。另外,風電產業的發展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能否長久保持增長勢頭有待考證。我們期待春風來臨,也要時刻做好
從業者說
羅明淳(廣東力特新能源工程公司副總經理):
廣東力特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現有固定資產約5.3億元,具有全國電力大件運輸總承包甲級資質,2013年在吊裝市場營收約為5億元人民幣,風電領域占比約30%。2014年,廣東力特新成立了新能源工程公司,專門承接風電等新能源吊裝業務?,F在,力特在廣東、新疆等地共有6個風電項目正在施工。
觀點:整體向好、競爭加劇
羅明淳:十多年來,風電發展有起有落,從已經過去的2013年和正在進行的2014年來看,我國風電領域未來發展整體向好,風電吊裝無論單價還是總量都會穩中有升。由于之前北方大型風場建設較多,近幾年南方機遇會多于北方,30臺風機以下的小型風場會大量出現。
由于風電吊裝準入門檻較低,在過去的十年中涌入大量起重設備,保有量供大于求。另外,條件優越的場地已經開發殆盡,風電吊裝施工條件越來越差、風險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薄。在這種情況下,風電行業的利好傳遞至吊裝領域會有明顯折扣,因此風電吊裝在短期內無法到達下一個高峰。
觀點:吊裝細分勢在必行
羅明淳:自風力發電在中國興起,吊裝從業者就開始研究相關的吊裝技術、裝備和經營方式。時至今日,吊裝細分勢在必行。
設備方面,風電專用起重機得到廣泛應用。從最早的中聯重科350噸級風電專用起重機開始,專用伸縮履帶、專用吊臂(俗稱鷹嘴)等技術逐步應用,解決了風機機艙容易卡吊臂、風電場地限制等問題,有效降低了風電吊裝的成本。未來,風電施工場地環境會越來越復雜,更加需要專業起重設備的支持。
運營方面,行業呼吁向EPC(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方面發展。風電業主拆分招標的方式既不利于工程整體管控,又不利于吊裝行業良性競爭,應該將土建、安裝、運輸、調試等協調搭配,從而提高準入門檻,規范行業發展。鼓勵吊裝企業成長為能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企業主體,這是一個方向,需要整個行業有共同的認知。
觀點:永不停歇的大型化
羅明淳:無論風電怎樣發展,大型化都是恒久不變的趨勢。2014年初,力特已經在射陽風電場成功吊裝了一臺國內最大的6兆瓦樣機?,F在,國內主流風機是2.0兆瓦,但是大型化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這就要求我們在設備方面要不斷地滿足大型化的施工要求。
另外,一直在說的海上風電也會在不久的將來有所突破。海上風電的最大優勢就是裝機量大,因為海運不怕超大超重。對于安裝來說需要專用運輸和吊裝設備,成本高、工藝復雜,正因如此,海風才是風電吊裝領域真正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