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光伏產業進入“拼效率”時代

時間:2014-08-2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實際上,我國大多數光伏企業研發實力偏弱,這與光伏產業內部各環節業務連接方式、生產技術、產業升級等方面因素相關。一方面制造企業可以針對特定產業環節進行研發,如改進硅片制造技術,把硅片做得更薄,或通過改進電池及組件制造工藝,以提高電池轉換效率,使產品有更高的市場溢價能力。

從征戰國際市場到轉戰國內市場,從低價競爭到效率比拼,經歷過“雙反”與“寒冬”后的光伏設備行業正在趨于理性。事實上,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場,而與之不相符的是我國光伏制造業產品結構、市場結構、技術結構不合理的現實,擺在設備制造企業面前的則是不斷地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

“與政策、市場、成本、人才等因素相比,我國光伏企業發展的根本性因素在于技術創新。創新可以和標準、知識產權相結合,從而綜合起來去占領制高點。”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如是說,2008年~2013年,我國光伏產業經歷了兩次過山車式的洗禮,而恰恰是在行業最困難的幾年里,光伏企業的技術創新并沒有停止,2011年~2014年,每千噸多晶硅生產線投資成本下降了47%,多晶硅生產的綜合能耗下降了35%,這便是技術創新帶來的利好。

在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半導體材料分會秘書長朱黎輝看來,提高光伏發電的光電轉換效率是未來光伏上下游產業鏈的主攻方向。同時,要促進光伏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大補貼支持政策力度必不可少。隨著原材料價格不斷下降,為降低度電成本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未來還應推廣采用各國正在大力研發的冶金法(物理法)制造光伏電池級多晶硅原料,可進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

光電轉換效率不斷提高

從全球范圍來看,產業鏈5個環節所涉及企業數量依次大幅增加,光伏市場產業鏈呈金字塔形結構。光伏產業鏈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應用系統5個環節。

上游為硅料、硅片環節;中游為電池片、電池組件環節;下游為應用系統環節。

在朱黎輝看來,我國光伏生產線已具備世界先進水平,基本上所有生產線都能做到閉路循環、尾氣回收,同時,能耗較低。目前,美國、德國兩國生產多晶硅,每公斤需耗電120千瓦時~150千瓦時,而我國徐州中能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已能做到每公斤耗電84千瓦時,下一步生產線還應加強綜合利用。

從電池轉換效率來看,薄膜電池較低,其他材料如異質結、多結、背結、高倍聚光電池等雖然其光電轉換效率能達到40%以上,但受制于成本高等原因,尚難大批量采用。而多晶硅轉換效率為15%~18%,直拉單晶為18%~20%,區熔法制單晶電池能達到25%以上。不難看出,晶硅電池依舊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8月13日,漢能控股集團宣布完成并購美國阿爾塔設備公司。

通過本次并購,漢能擁有了轉化率最高的薄膜太陽能技術———砷化鎵高效柔性薄膜技術,其產生的效能比全球量產的單晶硅技術提高8%,比多晶硅高出10%。相同面積下,其產生的效能可達普通柔性太陽能電池的2~3倍,這也是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轉換率最高的世界紀錄。

光伏設備進入轉型升級關鍵期

“不得不承認,我國光伏產業的研發能力尚待提高。一些大型光伏制造企業在上馬新的生產線時,往往首先選擇的是國外的高端設備。應該說我國在新一代技術路線、新材料、新工藝甚至一些半導體的基礎工藝、一些關鍵材料的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專用設備、專用材料等方面對國外市場仍然有依賴性。”王勃華說。

從產業結構來看,首先我國光伏設備產品結構不合理。高端原料、裝備測試儀器設備制造企業規模、數量小,多晶硅仍有50%左右、銀漿100%、裝備20%等需要進口,絕大多數測試設備儀器依賴進口。

低端太陽能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占全世界的60%,95%的產品需要出口。

其次市場結構不合理。今年6月初,《全球新能源發展報告2014》在北京正式發布,報告顯示,中國已超越德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場。但我國光伏設備國內消費比重依舊偏低,國內光伏發電的總裝機量比例依舊不高,產品嚴重依賴出口。

再次技術結構不合理。我國最具優勢的是電池片和組件技術,以及其他新興電池的開發方面,但裝備技術和原材料技術并沒有真正掌握,基本上都是控制在發達國家手中。

實際上,我國大多數光伏企業研發實力偏弱,這與光伏產業內部各環節業務連接方式、生產技術、產業升級等方面因素相關。一方面制造企業可以針對特定產業環節進行研發,如改進硅片制造技術,把硅片做得更薄,或通過改進電池及組件制造工藝,以提高電池轉換效率,使產品有更高的市場溢價能力。另一方面光伏設備制造商轉向電站開發,享受上網電價收益,除了風險小等優勢外,利潤也比較可觀。目前,已經有企業將目光轉向技術營銷和服務,為終端客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溝通從工廠到終端消費者之間的所有環節。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