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是常州地區的重要產業,是常州市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之一,在外貿出口方面更是舉足輕重,目前光伏產品的出口額已占到常州全市出口的17%。常州市現有光伏企業16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9家。
同時常州也在國內光伏產業占據重要地位,常州市光伏電池組件產量約占全國行業總產量的六分之一,常州光伏新能源產業園是中國十大光伏產業園之首,常州地區擁有天合光能、天合科技、億晶光電、協鑫光伏等多家光伏行業龍頭企業。近日,常州順風光電又成功收購無錫尚德太陽能,加快國內外戰略收購、重組,從而實現常州在全球光伏市場“十分天下有其一”。
從2010年開始,受歐美“雙反”調查、國際市場突變、企業產能過剩等因素影響,我國光伏產業發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難。隨著國務院產業支持政策出臺,中歐貿易爭端問題解決以及國內市場逐步提振,光伏產業經營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光伏產業開始回暖,以龍頭企業常州天合光能為例,2012年全年凈虧2.66億美元的天合光能,2013年組件銷售達2.6GW,同比增長62%,營業收入近140億元,同比增長36%,去年下半年在行業中率先沖出困境,實現盈利,引領整個行業逐步走出低谷。
今年的數據更為樂觀,今年1月至2月常州市太陽能電池產量約600MW,同比增長57.1%;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66.8億元,同比增長21.2%;實現利稅總額5.4億元,扭轉了去年的虧損局面。兩個月常州市光伏產品出口3.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2.6%。另據初步統計,今年一季度,常州市規模以上光伏企業實現產值100.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4%。喜人的數據表明光伏產業已經開啟復蘇期,讓人們似乎嗅到了春天的味道。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復蘇期的光伏產業仍然春寒料峭、危機四伏,存在諸多潛在隱患的光伏行業仍處于脆弱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隱患一:國際貿易摩擦趨于常態化。2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中國輸美光伏產品“雙反”調查做出初裁,初步認定美國國內產業因進口中國晶體硅光伏產品而遭受實質損害。這次美國“雙反”調查通過全產業鏈調查,將鑄錠、硅片、電池、組件等所有光伏產品納入調查范圍,與2011年的第一次調查相比,范圍擴大到幾乎全部晶硅類光伏產品。接二連三地遭遇“雙反”,顯現出今后國際貿易摩擦常態化趨勢。
隱患二:產業整合推進仍然較難,轉型升級面臨較大壓力。隨著市場回暖、供不應求的市場變化,之前閑置產能企業更易復產,產業整合更難以推進,產能過剩的陰影仍籠罩光伏產業,如何轉型升級是產品科技含量少層次低、同質化嚴重、競爭力不強的眾多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
隱患三:信貸政策緊縮,企業融資困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減弱。目前光伏產業的發展依賴于政府補貼、信貸優惠的引導,處于光伏產業發展初期的我國,金融政策的介入是推進光伏產業發展的強推力,而近年來我國信貸政策緊縮,去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已經連續4次加息,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導致光伏企業融資困難,技術創新能力下降,可持續發展能力減弱。
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光伏產業需要政府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首先政府應該繼續扶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同時支持有實力、有品牌效應、管理優秀的公司參與產業鏈的整合,鼓勵企業參與兼并重組,并予以融資方面的支持。同時,建立優勝劣汰的機制,公平公開競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淘汰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和簡單獲取資源的企業,引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其次,政府應重點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資源共享,加強行業公共技術研發,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中增列光伏產業技術創新資金,專項用于前沿性與共性技術的研發,提升常州市光伏產業競爭力,鼓勵利用企業的研發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光伏行業的這個春天注定不平靜,3月2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4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二批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隨后,工業和信息化部《光伏企業兼并重組實施意見》也即將出臺,相信通過政府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和強有力的推動,初春料峭還是春暖花開,這個問題馬上就會得到答案,光伏行業也將真正迎來更加美麗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