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綠色建筑蓬勃發展,“綠房子”開始成為商品房市場的新寵。但綠色建筑質量是否過關,怎么甄別“真偽綠建”也成為廣大消費者最為關注的話題。
“有設計標識還不夠,拿到綠色建筑運營標識相對比較靠譜。”北京市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專家委員會專家、博地瀾屋副總經理劉飛,在鳳凰房產特別節目《鳳凰下午茶——綠色建筑2.0時代的頂層設計與市場思辨》中支招廣大消費者,認清綠色建筑運營標識。在綠色建筑市場培育方面,劉飛則認為需要政策限制、宣傳引導和市場調節三方平衡。
預計年內新增綠色建筑1.7億㎡超三成網友擔心“綠建不綠”
近年來,商品房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綠色建筑定義為在全生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節能環保觀念更加普及、消費者更加注重生活品質的當下,綠色建筑正逐步成為建筑領域的新寵。
2006年,《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正式頒布,綠色建筑開始在部分地區大面積推廣。去年年初,國務院發布《綠色建筑行動方案》,隨后,各省市綠色建筑行動方案陸續出臺;今年年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通知,把綠色建筑行動引入保障房建設中。
媒體曾向萬余名網友發起相關調查,結果顯示,45%參與者認為在我國發展綠色建筑時不我待,應該加快發展綠色建筑;26%網友支持“區別對待,先發展經濟發達的城市,后逐步過渡到相對落后的城市。”
至今,綠色建筑已經在我國已經悄然走過了八個年頭。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評出綠色建筑標示項目1,446個,綠色建筑面積達到1.6億平方米。在年初的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曾公開表示,中國的綠色建筑正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2014年預計將新增綠色建筑1.7億平方米。
由于我國綠色建筑起步晚、基礎薄弱、發展模式粗放,綠色建筑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不少問題。調查中,當網友被問及“中國發展綠色地產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綠色質量難以控制”一項以3151票的“優勢”成為參與者最關注的問題,占比高達32.31。此外,綠色地產發展相關的政策手段比較單一、綠色地產產業鏈有待完善、開發項目的綠色比重不高等問題也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
認證標識有細分拿到運營標識才是靠譜的“綠房子”
與行業標準不斷規范、綠色建筑遍地開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大消費者對“綠色建筑”這一概念并不明晰。鳳凰房產走訪街頭市民了解到,清楚了解這一建筑設計理念的寥寥無幾,甚至不少受訪者表示“頭一次聽說綠色建筑。”
而對于聽說過、對綠色建筑略知一二的人群,如何甄別真假“綠房子”也成為了他們最為頭疼的問題。是相信大牌的開發商,還是以認證標識為準呢?
“如果說拿到標識的建筑全部都是綠色建筑,這一定是不對的。”拋開廣義的綠色建筑不談,劉飛先從認證標識這一角度給廣大消費者上了一課。
作為北京市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專家委員會專家,劉飛建議消費者擦亮一雙慧眼,認清設計標識和運營標識。據介紹,設計標識主要針對第一階段,也就是檢驗設計圖紙是否符合綠色建筑設計標準。此外,在建筑運行一年之后會再度進行檢驗,如果施工建造質量比較差,或者運營管理水平較低,即便應用了先進技術、安裝了昂貴的技術系統,也難以拿到綠色建筑的運營標識。
據了解,通常情況下對綠色建筑進行檢測,需要經過設備測量、對照圖紙、檢驗材料等等一系列繁瑣的步驟,單獨一家第三方機構都難以完成的任務,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更是難于上青天。那么,作為普通消費者又該如何擦亮一雙慧眼呢?
“中國的消費者太辛苦。買輛車我得成為汽車工程師,買房就得成為建筑師,但對終端消費者而言太困難了。”劉飛認為,“國家在宣傳綠色建筑的時候,有幾個指標深入人心就夠了。比如買冰箱關注耗電量,買車關心油耗,但買房呢?”
他建議,在對建筑進行綠色認證的過程中把各項指標量化,就像美國早期工業產品,“一張狗糧的照片,旁邊清清楚楚寫著含多少卡路里,多少脂肪,多少鈣,多少微量元素。”
“但這些認證需要基于誠信體制。”劉飛話鋒一轉,認為我國仍需要加強監測監管和控制手段,而非簡簡單單完成設計,拿到設計認證,辦法的運營標識也要貨真價實。
找對支點經濟杠桿亦可撬動綠色地產
“有時候遇到一些外國人,他們常有的疑問就是‘你們先把房子蓋起來,后來覺得不好再拆了或者補充很多東西,干兩遍花的錢一定比干一遍多非常多,為什么不一遍做好?”劉飛說,“最開始我也沒辦法回答,后來覺得這是由中國社會發展程度決定的。”
劉飛認為,我國發展看起來發達,事實上基礎很薄弱,數量上去了質量跟不上,只是為了滿足基本需求。但外國人不一樣,沒錢就不弄,有錢就兢兢業業一次性弄好。
古希臘哲學家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劉飛則認為,利用好經濟杠桿,可以加速綠色建筑市場的培育。據介紹,“太陽能光伏板在德國推廣很好,政府給的補貼非常大,每個月用不完的電政府以四倍價格回收。這個錢誰來承擔呢?就是電網的非綠色用戶,非綠色產電戶。”
運用經濟杠桿,太陽能光伏板在德國得以廣泛推廣;在我國,劉飛認為加重污染稅收或提升能源價格也可以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除了政策層面的引導,他表示消費層面也要多下功夫。“綠色建筑一定是舒適的建筑環境,如果我們都住回窯洞去了,雖然沒有能耗,但舒適度徹底沒有了,也沒人愿意住。”另外,加強消費觀念的引導、節能環保理念的宣傳同樣不可或缺。
但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僅靠經濟杠桿的調節還遠遠不夠。就頂層設計而言,在劉飛看來,需要政策限制、宣傳引導和市場調節三方平衡,經濟、社會、環境因素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