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以下簡稱“硅業分會”)了解到,6月份,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依然是我國多晶硅進口的絕對主導。今年6月,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9566噸,其中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口量為7662噸,占總進口量的80.1%。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比5月進口總量高出10.3%。另據統計,今年1~6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多晶硅45932噸,同比增加17.4%。其中通過加工貿易進口量達34068噸,累計占我國多晶硅進口總量的74.2%。
硅業分會分析認為,導致6月份多晶硅進口量大幅驟增的主要原因是,各國通過加工貿易方式規避“雙反”的進口多晶硅量占比居高不下,整個上半年加工貿易的進口占比為74.2%,可見加工貿易的絕對主導地位已經使國外企業有效地規避了懲罰性關稅,減少了一大部分關稅成本,增加了贏利空間,進出口量從而大幅增加,因此導致6月份多晶硅進口量大幅飆升。針對這一情況,業界將多晶硅進口列入加工貿易禁止目錄的呼聲越發高漲。
行業呼吁盡快調整加工貿易政策
據了解,今年5月,我國多晶硅進口中,加工貿易和轉口臺灣地區兩大規避措施占比創歷史新高。5月,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6949噸,其中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為5868噸,在5月份單月總進口量中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口的多晶硅占比高達84.4%,創歷史新高。硅業分會就曾分析并預測,這一情況如不及時加以遏制,未來通過加工貿易和轉口貿易規避“雙反”的行為將更加猖獗。果不其然,這一預測6月即成現實。
為了避免該形勢進一惡化,有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希望盡快調整加工貿易政策,由于國內政策自相矛盾,造成進口多晶硅即使被中國反傾銷也有空可鉆,特別是美國,6月份除150噸不列入‘雙反’的半導體多晶硅從一般貿易渠道進口,其它1700多噸太陽能用多晶硅全部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逃脫高達50%以上的反傾銷稅。”據海關統計,6月我國從美國進口多晶硅1936噸,環比增長64.8%,除去不在“雙反”范圍內的150噸半導體用多晶硅通過一般貿易方式進口外,其他1786噸全部通過加工貿易方式規避“雙反”征稅。
就此,硅業分會分析認為,美國1786噸全部通過加工貿易方式規避“雙反”征稅,是致使6月份單月總進口量驟增至9566噸,環比大幅增加37.7%的主要原因。
針對這一情況,業界將多晶硅進口列入加工貿易禁止目錄的呼聲越發高漲。有專業人士分析由于我國下半年會出現光伏電站的搶裝熱潮,從而帶動我國多晶硅需求量穩中有升,如果將多晶硅進口列入加工貿易禁止目錄,從根源上堵住以傾銷方式進入我國的多晶硅,一定程度上會拉動國內多晶硅的供給。
硅業分會建議應及時封堵加工貿易規避“雙反”征稅漏洞,決不可忽視。該協會預計,若將多晶硅進口列為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限制進口不超過2萬噸,且這2萬噸的供應缺口完全可由國內多晶硅供應商充足供應。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我國持續在產的多晶硅廠商包括保利協鑫能源、特變電工、大全新能源等14余家,總產能約16萬噸。
有分析人士認為,多晶硅進口量激增給國內多晶硅企業帶來了嚴重的多晶硅供給壓力。
自德國進口總量占據高位
從統計數據看,上半年我國自韓國、美國、德國三國共進口多晶硅為38798噸,占上半年總進口量的84.5%,其中德國進口占比最高,為32.6%。硅業分會認為,德國進口占比最高主要與瓦克價格承諾協議有關,承諾價格比繳納懲罰性關稅有利可圖,導致了我國從德國進口多晶硅總量占據高位。
據統計數據顯示,韓國上半年累計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量為11249噸,占總進口量的81.7%。韓國加工貿易進口占比一直居高不下與裁定其2.4%的過低懲罰性關稅有絕對關聯,幾乎全部韓國多晶硅企業出口到我國的多晶硅不論稅率高低都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入,“雙反”效用被極度弱化。
今年上半年,我國自美國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1787噸,占自美國進口總量的92.3%,上半年累計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量為8437噸,占總進口量的84.1%,即除去一般貿易方式進口的15.9%是半導體用硅料,無需繳納懲罰性關稅外,其余幾乎全部太陽能級多晶硅都是通過加工貿易進口到我國。
綜合來看,把多晶硅進口列入加工貿易禁止目錄,對德國、韓國向我國出口多晶硅幾乎沒有影響,但可以徹底封堵美國多晶硅對我國的傾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