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業“機器換人”提效率
一條長達32米的全自動生產線,僅需18名工人,便能創造過去60名工人的產量,預計效率能提升244%,節省材料30%~35%,節能30%以上,節省空間50%以上……這一系列的數字讓浙江必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成了我市鞋企關注的焦點。
據了解,必克引進的這條全名叫做“全自動化數字化多工位制鞋柔性生產線”,在全國范圍內還是第一家。
“‘機器換人’是鞋企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卓凌鞋業和必克一樣,今年也投入了200多萬元,引進了一條生產流水線。“這條流水線主要用于成型,由20多臺設備組成。”負責人盛建勇說,“半個月后,流水線就能到廠投入使用,預計能提升30%的效率,減少人工14個左右。”
關注“機器換人”并不是在火災之后。“早在幾年前,我就開始尋找能替代人工的制鞋設備,但是因為鞋子工藝不同,款式多樣,能真正應用到鞋子制造上來的設備并不多。”盛建勇用了一年的時間和一家臺資企業合作,不斷改進技術,“量身定做”了這條流水線。“這條流水線一年就能為企業節省近百萬元的工資。如果運行得好,3年左右就能收回成本。而且現在講究節能環保,這條流水線可以節能25%,排出來的氣體也能達到環保標準。”
政策推動鞋企“破繭”
不過,雖然有的企業已率先行動,購入自動化設備,但更多的鞋企卻仍在觀望之中。
“不像泵業、機床業,經過多年發展,流水線生產技術早已成熟,鞋業‘機器換人’雖然對企業今后的發展有利,但是目前,全自動化制鞋的技術并不成熟,我們擔心投入好幾百萬元購買的設備會不實用。”斯美特鞋業的負責人施保富如是說,“畢竟鞋子工藝復雜,款式又多,自動化設備無法代替所有工藝。”
此外,不少企業還提出,政府對制鞋業“機器換人”應該降低補貼標準,加大補貼力度。“現在政府對‘機器換人’給予補助要求購置設備要在100萬元以上,單臺設備在6萬元以上,可是制鞋企業很多設備的價格都不高,很難達到要求,這樣一來,我們就無法享受到補助政策了。”盛建勇說。
對于企業的擔心,毛友明表示,“事實上,我們已為制鞋企業制定了專門的扶持政策,對于機器換人示范鞋企,我們將把補助提高到12%~20%。”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