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已經很久了的薄膜光伏電池,正在國內市場尋找絕地反擊的機會。
近日,全球主要的CIGS生產線制造商——Manz亞智科技表示,未來兩三年內將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工程部門,爭取盡快實現CIGS生產設備的本土化生產,期望以此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強對晶硅產品的競爭力。
對于未來的成本下降空間,亞智科技的預期是在2020年時可以降到1.8元左右。
不過,也正如亞智科技科技所言,能否真正降低成本,還與整個產業的規模有關。而后者,則與終端的應用市場息息相關。
從中國的市場情況來看,薄膜光伏電池產品也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比如對弱光更為敏感,可以更好地應對霧霾,產品本身所具有的柔性可以更好地與建筑相結合,等等。因此,對于薄膜光伏組件而言,如何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并獲得越來越多的市場認可,則是關鍵所在。
發電量的優勢
自2013年以來,薄膜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
有資料顯示,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80%-90%的硅基薄膜企業都已經倒閉了。
對此,Manz表示,這些薄膜光伏企業之所以倒閉,是因為選錯了技術路線。這些企業大多選的是硅基薄膜,其最高轉換效率只有10%,與晶硅電池相比幾乎沒有任何競爭優勢。
而Manz主打的則是CIGS薄膜電池。“CIGS技術消耗地球的能源最少,轉換效率更高,性能也非常好。所以,從應用面到整個產業來說,我們非??春闷湮磥?。只是目前產業的規模還不夠大,未來如果產業規模足夠大的話,這個技術是最有潛力的。”
據介紹,CIGS的理論值計算可以做到30%,目前Manz已經達到20.8%,在實驗室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從實驗室到量產之間,也只有6%、7%的差異,因此量產也有再進步的空間。
在與晶硅電池轉換效率對比方面,Manz表示,盡管晶硅電池的最高效率可以達到24%,但其對應的成本也會非常高。而Manz生產的CIGS產品直接就是組件。如果以組件來比較的話,國內目前主流多晶硅的平均效率是在15.5%、15.6%左右,CIGS的效率是14.6%,兩者相差不大。但從發電量來看,同樣投資一兆瓦的電站,CIGS則要高于晶硅系統約10%,這在很多地方已得到驗證。
“根據我們在云南石林的1MW項目近兩年的運行情況來看,衰減并不明顯,甚至沒有看到出現衰減的情況。”Manz相關人員表示。
設備的本土化
Manz規劃的另一個增加CIGS競爭優勢的籌碼是,通過將設備制造部分轉移至中國,利用中國具有的低人力成本、巨大的市場機會,來進一步降低CIGS產品的成本。
“在未來兩三年,Manz的策略就是要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工程部門。以前的設備開發是由德國來做,這讓我們把握市場和客戶需求的敏銳度方面有待提高。”
據了解,目前Manz的設備是在德國制造的,由于制造成本較高,因此銷售到中國的市場價格也比較高,其競爭力被削弱。因此,該公司希望未來在中國設立一個工程部門,并從最初針對客戶的需求進行設計時就考慮到在中國生產的可能性,以此來降低成本。
除了降低成本方面的考慮,Manz方面認為,本土化生產還可以縮短設備的生產時間,當把制作期從6個月縮短到2~3個月時,將對整個產業帶來非凡的意義。
此外,本地化還可以提高其服務維修方面的能力,這是客戶非常重視的方面。
對于晶硅與薄膜二者之間的關系,Manz表示,從長遠角度來看,薄膜和晶硅兩者將是并行的。中國這些年在晶硅電池上的產能過剩,對薄膜市場的技術和產能擴充帶來阻礙,因為晶硅太便宜了。但是,在未來五年之內,等薄膜產業規模跟上,加上晶硅行業內經過一輪優勝劣汰的洗牌,市場會逐漸增加對薄膜太陽能電池的需求,CIGS將因此成為未來的另一個主流。
因此,除了CIGS薄膜光伏技術,Manz同樣重視晶硅光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