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重慶使用工業機器人已超過5000臺,預計明年還有2000多臺的需求。
機器人被大規模引進的同時,企業使用機器人的成本難題也逐漸得到解決。多名受訪的重慶機器人產業人士均向記者表示,目前企業引進機器人,大概1~3年就能收回成本。
然而,重慶機器人制造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技術受制于國外。宏源證券一位周姓分析師表示,“目前國產機器人大多為非標機器人,即按照下游中小企業的特定需求定制化生產,而國外幾大企業更多是批量化生產的標準化機器人,非標機器人能夠適應國內中小企業復雜多變的作業環境,但由于難以批量化生產,這種模式很難孕育出龍頭企業。”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重慶有機器人集成加工企業50多家,掌握了一定關鍵技術開發的企業有10多家,而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為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重慶存在大量簡單組裝集成的機器人企業,其加工條件讓人擔憂。
對重慶而言,在通往“機器人之都”道路上更大的挑戰來自于核心競爭力這塊短板。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外機器人制造企業占據中國約90%的市場份額,發那科、安川、庫卡、ABB四家公司合計占據約65%的市場份額;而在國內機器人市場,沈陽新松機器人、安徽埃夫特、廣州數控排在第一梯隊,其中并無重慶機器人企業的身影。
尷尬的是,這些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的機器人制造廠商也未能幸免核心零部件依靠進口的命運。自去年以來,關于機器人產業將成為第二個光伏產業的說法便甚囂塵上。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羅軍曾公開表示,并非每個地方都具備建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園區的條件,判斷標準則包括產業基礎、市場輻射能力、材料基礎,如果這三種比較優勢不明顯,不應盲目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