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一直是制造業密集之地,而近來,也正面臨著”用工難““用工荒”等問題,“機器換人”無疑是一種好選擇。但是企業憂慮的是,機器人費用昂貴,一旦引進萬一與生產要求匹配不上,就要損失嚴重。而租賃機器人模式,恰好解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
無人工廠化解“用工荒”
日前,智通人才連鎖集團數據研究中心對東莞近800家制造業企業進行了問卷調研,結果顯示,超過七成企業認為2014年的招聘難度比2013年大,超四成企業認為員工流失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主要壓力,近六成企業招聘主要針對人才流失進行補員。
據智通人才連鎖項目負責人介紹,這次調研涉及電子信息、電氣及機械制造、紡織服裝、家具、玩具、造紙及紙品、食品飲料、化工等八大制造類行業。從調研情況看,64.46%的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認為最主要壓力來自招聘難;其中員工流失成為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面臨壓力的重要表現,占比43.37%,其次是分別來自工資成本上漲、季節性用工變動以及其他等因素。調研項目組分析稱,企業招聘難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珠三角的用工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務工人員數量趨于下降,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導致企業招人難的局面日趨嚴峻。
同樣的問題出現在佛山、廣州等地。“我們訂單一直很穩定,但是招工很成問題,現在的80后、90后不愿意吃苦,工作一累說走就走,工資已經提過好幾次,但還是招不到人。”佛山順德一家家居用品生產企業負責人梁女士表示,她們當前最大的難題是招工,不少同行都面臨同樣的困擾。“以前我們那一代擔心賺不到錢不能養家,現在的年輕人不工作還有家里養著,他們根本不在乎錢。”
公司老板擔心工人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難以適應高強度的勞動,工資也不能無限制地上漲,因為即使工資翻了一倍,一個人也干不了兩個人的活兒。但是機器能,所以招不到工人的企業只能雇傭機器人。
隨著工業機器人產品的不斷豐富,工業機器人對工廠生產的提升不再局限于一個生產工序,而會逐漸覆蓋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調研顯示,佛山市利迅達、鼎峰、嘉騰、廣鍛等四家企業聯合設計了國內首條沖壓無人生產線。該生產線由3臺廣鍛伺服沖壓機、4臺鼎峰擺臂式機器人、一臺利迅達焊接機器人、一臺利迅達拋光機器人和4臺嘉騰搬運機器人組成,實現物料搬運、模具沖壓、焊接、拋光、成品入庫等工序的自動化生產連接。該生產線至少可以節約7至10位工人,包括焊接、拋光等技術工種崗位。同時,由機器人取代人工后,效率也可以從原來每分鐘6次提升至每分鐘10次,效率提升了近兩倍。
碼垛、搬運、裝卸、投料、裝配、分揀、焊接、噴釉……現在機器人幾乎什么都能做。在東莞市拓野工業機器人董事長凌琳表示,理論上,制造業生產中任何使用人工的工序,都可以通過工業機器人來實現。唯一的問題在于工業機器人廠商的研發成本能否優于人工成本。隨著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廠商的蓬勃發展和日趨激烈的競爭,工業機器人的研發成本將逐漸變小,對人工的替代作用將會更明顯。到時,一些對工業機器人需求大的產業,或許會出現大部分工序乃至全部生產工序都被工業機器人替代的場景,那就是無人工廠。
機器換人成必然趨勢
“招工難成了年年例牌,原來一千五六百(元月薪,下同)的普工工資現在漲到三四千,倉庫搬運工每天搬運100噸-150噸,包裝崗位也要搬運四五十噸,工資開到8000多元都鮮有年輕人愿意做。”唯美陶瓷制造中心總經理鐘偉強說,受“人口紅利結束”及“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各種因素夾擊,企業減員增效已經勢在必行。
唯美對這場用工危機早有預料,他們的“機器換人”試驗早在危機來臨之前已經開始。2007年,唯美董事長黃建平去國外考察了一圈,驚嘆于西方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回來就花400多萬元引進了七八臺自動化設備,卻遭遇部分中層的反對。
鐘偉強說,剛啟用新生產線那會,“老卡”,嚴重時不得不停線檢修,瓷磚廠的窯爐24小時運轉不能停,空窯運行一分鐘就是5000多塊的能源和設備維護成本。三番五次下來,工人都從“全自動”打回“全部要自己動”的原始狀態,機器就這么閑置下來,不到一年時間不得不拆掉,400多萬的機器就被打入“冷宮”。
試驗被迫停頓了幾個月。黃建平召集管理人員開會,總結改革失敗也有機器本身的原因,敲定引進更為先進的一批機器,并強制讓工人參與學習。鐘偉強說:“國外只是賣機器給我們,很多技術還設置壁壘,只能靠自己人去攻克。”經過幾年的投入改造,唯美生產線從原材料預制,到沖壓、燒窯、印花、檢測、打包,不同車間以傳輸帶連接起來,瓷磚出品一氣呵成,空窯率由以前的每線每月約32小時降到3個小時左右,設備檢測費用也減少了50%,出品的合格率也更有保障。推行“機器換人”后,唯美東莞廠區節約用工2200人。
設備升級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還是人。香港機器人及自動化協會榮譽會長余景亮曾斷言,東莞機器換人缺的不是機器,而是操作機器的人。這些工人的職業生涯也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流轉。相關數據也顯示,在日本、德國等工業機器人普及度高的國家,失業率反而較低。
“機器換人”并非不要人,而是讓機器代替人去做那些簡單、重復、作業環境差的工作,騰出的工人則搖身一變成為操作機器的人,工作由繁重的體力勞動變得輕松、體面,有的工資反而上漲。這部分起來的產業工人,已經成為經濟轉型最直接的受益者。
唯美的轉型之路只是東莞產業轉型的一個縮影,自今年東莞市政府1號文提出“機器換人”并推出細則以來,當地經信部門抽樣調研441家企業,其中有66%的企業近五年來推進這一項目,陶瓷、家具、玩具、造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迫切性尤其高。增效、提高產品競爭力,是不同產業轉型的相同方向。
“轉型的路子各有不同,不過是殊途同歸—就是增加效能,提高產品競爭力。”據東莞市經信局介紹,今年2月部署的“智慧東莞”就將“智能制造”寫入目標,在不同鎮街結合產業特色推動區域的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東莞市科技局也推動公共科技創新平臺的建成,各平臺迄今已累計為東莞市家具、毛織、食品、服裝、造紙、鞋業等傳統產業的20000多家企業提供了產品研發、設計、檢測、人才培訓等服務,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在金戈鐵馬的商戰中,才有余力發展壯大,并反哺地方。
帶旺“機器換人”產業
傳統制造業的用人難題給另一個新興制造業創造了廣闊商機,即正在各地蓬勃發展的工業機器人制造產業。
對此,羅百輝分析指出,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從工業機器人市場空間來分析,對比美、德、日、韓四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會發現,中國的汽車、電子電氣、食品飲料、化工、塑料橡膠、金屬制品等制造業未來幾年尚需500萬臺工業機器人,市值10000多億元,占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集群總需求量的約30%。這絕對是中國機器人生產企業和集成服務提供商的機會。
據深圳市機器人協會會長畢亞雷介紹,在珠三角地區,機器人使用的年增速已達到30%至60%。
機器人應用的快速增長給機器人生產廠商提振了信心。學工業自動化出身的深圳機器人協會副理事長葛歡慶自2000年開始代理國外機器人產品,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內外需急劇下滑,珠三角、長三角一帶開始出現勞工荒促使他下定決心從貿易抽身而退,轉而拾起自己的老本行,做機械產品自主研發。如今他創辦的福士工業開發出了單軸、直角坐標、龍門、四關節、六關節及多軸運動控制系統等多款機械手、機器人產品,產品應用于電子產品的涂膠、搬運、檢測、定位、切割、鉆孔、焊錫、打螺絲等多個具體工藝制程上。2013年,福士銷售額達到3000萬元,年增長率20%以上。
秦磊畢業于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現在擔任佛山市新鵬工業機器人副董事長。在佛山的工業機器人領域,行內人士都稱他為“秦博士”。佛山多家陶瓷企業正在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噴釉系統,便是秦磊耗費近2年時間研發出來的。這也是秦磊自2011年全力開始工業機器人工業化生產的第一個成果。
據羅百輝介紹,目前佛山的工業機器人公司超過71家。除了利迅達、嘉騰等少數幾家公司,大部分工業機器人公司都是中小企業,它們正在努力地發展,等待著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爆發。
從時間來看,比新鵬公司更早進入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是順德3家工業機器人公司。利迅達、嘉騰、鼎峰3家公司都是在金融危機前后開始進入工業機器人領域。這3家公司可以算是佛山工業機器人領域最早的一批掘金者。
在早期順德3家工業機器人公司中,利迅達當下的名氣最大,曾在北京舉辦的工業機器人展覽上受到國務院領導的贊賞。2011年底,利迅達的拋光打磨工業機器人就進入了順德杏壇廣東櫻奧廚具有限公司。隨后,利迅達的產品還進入美的、美芝、歐珀手機等工廠里。
比利迅達早一年進入工業機器人制造的順德區嘉騰電子有限公司已研發出多款搬運機器人,負重500公斤到5噸不等。2012年,嘉騰電子全年實現營業收入近億元,成為佛山工業機器人企業中銷售額最大者之一。
2012年,在金融危機時開始工業機器人研發的鼎峰工業機器人、秦磊領銜的新鵬工業機器人、瀚天科技城的艾樂博機器人也宣告成立。
秦磊說,一個地方的工業機器人與當地的產業結構關聯度較高。因此,佛山的工業機器人產品大多與佛山的陶瓷、五金、不銹鋼、家具家電等傳統產業密切關聯。
在利迅達董事長霍錦添看來,珠三角的工業機器人發展水平大大落后于長三角。而佛山在整個珠三角中又屬于發展水平落后的角色。“汽車產業是工業機器人的母體,廣州集聚了眾多的日系車廠商,佛山完全無法跟廣州相比。”霍錦添說。深圳則憑借其發達的人才儲備、先進的技術以及國際巨頭的搶灘登陸,在廣東省內的工業機器人制造領域也遙遙領先。
“東莞的工業機器人也比佛山強很多。”艾樂博工業機器人公司創始人農百樂說。在農百樂看來,東莞的外向型經濟使得國際先進技術迅速進入東莞,目前東莞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臺灣技術的支持。而佛山是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而且產業主體都是傳統型產業,比如五金、陶瓷、鋁材等,企業形態也多以中小企業為主,這樣的產業形態使得佛山對工業機器人發展反應遲鈍。秦磊也表示,東莞塘廈、黃江一帶得益于跟深圳相接,比較容易獲得深圳的工業機器人方面的人才。
據一個工業機器人行業組織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為101756臺,約占全球機器人保有量的8%,年度新增20902臺,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且,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還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過去5年,國內機器人銷量復合增長率達到25%,而同期世界機器人市場銷量復合增長率僅為9%。
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機構高工產研最新發布的新興產業投資策略表示,鑒于2013年跨國公司開始加速布局中國機器人產業以及國內工業機器人巨大的市場空間,該機構認為,2014年將是工業機器人元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秦磊對2014年工業機器人產業爆發下的公司發展充滿期待。他說,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佛山最大的優勢就是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農百樂也認為,今年佛山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將獲得突飛猛進的增長。他的理由是,一汽大眾進入佛山,對工業機器人的生產有著巨大的需求。據了解,一汽大眾工廠里的工業機器人覆蓋率達到了80%。隨著一汽大眾的運營,德國庫卡等國際工業機器人巨頭會進駐佛山。同時,給一汽大眾配套的眾多汽車零部件廠商,則為佛山眾多中小型工業機器人廠商帶來了機遇。
佛山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2013年佛山市重大科技項目海內外招標中,5個招標類別中就有一個是工業機器人關鍵技術以及裝備產業化。最終,廣東順威精密塑料股份有限公司憑借貫流風扇葉超聲波焊接機器人研發及柔性生產線示范,獲得佛山市政府800萬的科技資金補貼。未來,佛山或會對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給予更加有力的扶持。
租賃模式讓中小企業更貼心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工業機器人已經在一些領域獲得普及,多數有實力的大公司也在進行機器換人的嘗試,但對數量眾多的小公司來講,動輒幾十萬、上百萬一個的機器人不那么好雇。鼎峰機器人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在鼎峰的工業機器人銷售中,順德本地企業所占比例并不大,在他看來,這與順德老板保守的思維意識有關。在應用工業機器人的順德企業中,主要是美的這樣的大企業。美的曾向其購買了100多臺大型機器人,用于制冷生產線。農百樂也介紹道,艾樂博的工業機器人的主要銷售客戶不是在佛山,而是東莞、中山。
秦磊在成立工業機器人公司時跟多位佛山本土企業家接觸時就發現,佛山本土企業家特別重視工業機器人的投資回報。“如果你第一年沒有掙錢,佛山的老板還能等一下,第二年不掙錢,他就有些著急了,第三年還不掙錢,他就真的坐不住了。”但實際上,工業機器人的初期往往需要投入大筆資金。
由于使用機器人存在較高的成本與維護費用,所以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對價格高昂的工業機器人持觀望態度,阻礙了珠三角機器換人的步伐。但這問題難不住一向敢為天下先的廣東商人。
目前,一種投入小、回報明顯的工業機器人租賃模式正在珠三角企業中廣泛試行,并受到中小企業的青睞。
畢亞雷介紹,近年,深圳、廣州等地出現了靈活的機器人“雇傭”模式,如果企業覺得不合適,還可以及時解除機器人的“雇傭合同”。
東莞拓野機器人營銷負責人蔣仕元認為,工業機器人租賃的商業模式或可成為促進此行業快速發展的一種模式。他表示,一些為大公司提供零配件的中小企業不具備品牌及核心競爭力,訂單變化對他們影響很大,因此在選擇工業機器人產品時非常謹慎。
“來大訂單了一時招聘不到人接不了,當訂單少時又要花錢養一批人,采用工業機器人雖然可解決此問題,訂單多就多開機,訂單少就少開機,但前期投入成本較大,使之處于兩難境地。”蔣仕元稱,如可靈活雇傭工業機器人,勢必將滿足這些企業此方面的需求。
法國史陶比爾中國工業機器人事業部華南區負責人劉家君透露,機器人市場上除了做制造的,還有專門做機器人整體設備提供商的企業,它們相當于一個集成服務商,當企業需要引進個性化的工業機器人時,通常需要通過集成服務商為它們量身定做技術實現方案;如果企業資金有限,可以通過向集成服務商租賃的模式“先用再付錢”。
這種模式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的后顧之憂,也加快了珠三角企業機器換人的步伐。再過幾年,當我們走進珠三角某個企業的生產車間時,看到的可能不再是工人,而是一個個機器人。